传统文化 这么多的“我”

这么多的“我”

849

人类的认知,一般认为是从对自我的认知开始的,如所谓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对这个问题哲学和心理学都感兴趣。婴儿饿了会哭,那么他的自我应当就是自己饥饿的感觉,自己能够吃到的食物是自己的食物,给自己喂奶的人是自己的母亲等。

孩童只关注吃眼前糖果, 他的自我就是一时的味觉。大人说吃糖多了会牙痛,则是认为他更长时间的健康是这个孩童的自我。随着人们年纪渐长,对自我就有了更多不同的认识,终身都在觉醒着不同的自我意识。。

很多人终身觉醒的自我就是自己的物质身体,那么自我的意义就是饿了想吃饭,冷了穿衣服,或谓之“人生一世, 吃穿二字”。

如果认为自我是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丈夫、儿女,那么孝顺父母长辈,照顾妻儿,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就是这种自我认知的结果;

如果把自我扩展到朋友、兄弟,则有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如果认为自我是自己表现出的行为,那么就需要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

如果认为自我是自己的思想,则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译作:我想,所以我是)。
缺乏智慧的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智者会说, 眼光要长远。“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则是说, 经历了整个人生过程的老人更能够理解怎么做才能实现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說自我是人一世的生命。

如果认为自我是自己身处的国家、民族,那么就是忧国忧民之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个国家栋梁,民族英雄,清史上留个好名,让万人敬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读了五百多年的千字文,一下子就把蒙童的思维打倒了天地、宇宙之中,给这些孩童建立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自我意识,这才有了中华历代众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士。

到了晚年,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些自我相关的问题,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汉语中表达自我用词的变迁也反映了历史中自我意识的变迁,反映了中华传统中对自我、道德的看法。
近代以来,汉语中多用“我”来表示自我。汉字“我”是“手+戈”,徐鍇对《說文解字》的注释有:“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可理解为人手持武器保护自己,这表现出了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竞争、争斗。当然,人们认为的“自我”含义不同,保护的对象就不同。

古代中国人多用“吾”来表示自我。“吾”音同“无”,没有自我,应了佛家要修的“无”,自称吾的时候,就是要成为无私、无我的大自在。

与自我有关的另一个汉字是“私”。私,小也,《方言》中有“自关而西, 秦晋之郊, 梁益之间,凡物小者谓之私。”私的本义与公相对,日语中,“私”就是我的意思,所以这个私可以认为是一种小我,把自我看得很小时,可称自我为私。

对他人,如此自称是一种恭谦、内敛的表示;对自己,如此自视,则可视为自私。人们一般说无私为道德高尚的表现, 自私是道德低下的表现。就是说,把自我看得很小时,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是道德低下,反之为高尚。

这种看法源自于中华传统中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观点。中华传统中,认为人的物质身体、精神、思想是一体的,这个一体的人又处于一个密不可分的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等层层扩展的系统之中。当自我的含义在变更时,如同层层扩展的系统, 自我则有了上述一系列不同的含义。

这些不同的自我都是把这些层层扩展的系统认为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系统的自我, 无私也可理解为把一个相当大范围的系统视为己身。如有的人会视一世的生命为自己, 有的人会视生生世世转生的生命本源为自己, 更有视自己存在的世界、宇宙为自己。最后这种自我观已经很难分辨是否是自私,但非利他。

与这种系统观点对立的,是另外一种独立存在个体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组成,与之相应的,人也是一个一个自我独立的个体。这个独立的个体人以独立存在的身体为基点,包括了与这个物质身体密切关联的独立意识、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等等。对于这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人来说, 自私是对这个独立个体人的利益的追求, 无私则是利益其它个体人的表现,这样无私与利他是同义词。

这样,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我意识,以及在这种不同自我意识之上的不同文化、文明特征,道德观念,前者以不同自我之间的固定关系为基点,后者以个体的自由为基点。这两种特征的文明在社会普遍的人心向善和十恶毒世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

对于前者的社会,在人心普遍向善的情况下,如三字经中所说,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整个社会就会有“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场景。在统治阶层败坏情况下,则容易出现集权暴政,酷吏鱼肉百姓。

对于后者的社会,大多数人心尚且向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民主制度来约束统治阶层的败坏。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在大多数人心不知善恶、或向恶的情况下,这种民主制度反而会给了作恶的一种”合法性“。

一般来讲,站在前者的角度,会认为后者过于强调自我,站在后者的角度,会认为前者的个体自由受到约束。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几乎支配着世界,经济利益几乎衡量这一切,建立在这些不同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利益追求,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不同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