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末年乱世流离。毁坏淹没了许多上古宝贵的典籍文书,幸有几位汉末到魏晋时代的人,及时搜罗古籍,或从断简残篇中纂辑经典原文,加以考订整理汇编,留给后世极重要的经典著作,皇甫谧(士安)就是其中一位。
二十岁浪荡儿 脱胎换骨
《颜氏家训.勉学》篇说皇甫谧二十岁才学习《孝经》、《论语》,虽然年少误入歧途老大才觉悟,但最终成了大儒。[1]在皇甫谧二十岁前,人们可以不学无术的放荡少年来形容他。因为养母(叔母)说入心的几句话,让他幡然悔悟,从此立志向学,脱胎换骨。他废寝忘食阅尽百家书,有人劝他读书不要过度,将损耗精神,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生命长短自有天定)”果真的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一生清静玄默立一家风骨。
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生年六十八岁,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终身隐居不仕,潜心整理古籍和著作,给后代留下益世指南,对后人的身心修养都有很大裨益。
皇甫谧出身东汉名门世家。六世祖皇甫棱为定襄太守、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曾祖父是汉代太尉、征西将军皇甫嵩,祖父叔献曾任灞陵令,到了父亲叔侯这一代举孝廉,是比较没落了。他的亲族都是累世富贵之人,就他一身独守寒素,不出仕不当官,推辞一切推举和皇上征召,以写书、编书为乐。古人曾赞扬晋代著书榜上,无人能出皇甫谧之右。
皇甫谧生后丧母,从小过继叔父家,年少时好像脱缰野马,与村童嬉游习兵戏,无心向学,人人把他当作痴儿。养(叔)母任氏很疼爱他,眼看着快要二十岁的士安依然游手闲荡无所事事,心中着急如焚,恨铁不成钢。有一天,皇甫谧得了瓜果,欢喜地送给叔母。这时,叔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孝经》说,即使奉养父母三牲,犹为不孝。”继续又说:“古代孟母三迁教育孟子成人,曾子的父亲杀猪教他守信,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吗,为何你这般愚钝呢?修身好学的好处,都是你自己得呀,对我又有何益呢?”说着说着,泪流涕下。皇甫谧受到养母感动,激励了向上的心。年过二十,才入乡师之门学《论语》、《孝经》,从此钻研学问,日日勤学精进判若两人。

他死前留下遗言,气绝时只以三重蘧蒢草席裹尸,选不毛之地下葬,随葬只要《孝经》一卷,以示不忘孝道,其它的身外之物什么也不要。可见养母对他的恩情、对他的激励在他心中的份量,而他不与俗同流的处世精神与风格也自然显现。
隐逸不仕 玄晏先生风骨
皇甫谧一生淡薄名利不当官,崇尚清素简朴的古人之道。他一生以著述为业,仕途的名利对他来说若尘埃一般,几度受征召,他外出避召,受举贤良方正,他也一样不受,倒是转而上表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就送了一车书给他。
虽然他在中年后得了风湿关节炎,身体病弱,仍然手不释书,古今之书、百家之见,只要想办法能入手的无不综览,并且整理纂辑古书。他编写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等书卷,给后人留下许多为人处世的精神风范。他还有《元晏先生集》、《皇甫谧年历》等著作。除此之外,他编撰的医学用书《针灸甲乙经》,至今还是针灸医学的宝典、实用指南。
他的行止操守清高,坚定不移。他姑母之子梁柳当上城阳郡太守,将上任时,有人建议皇甫谧去饯行。皇甫谧答道:“梁柳还未当官时来找我,我呢不管他来或走,送迎都仅到门边不出大门,吃的不过盐菜,因为我家贫不用酒肉款待他。现在他当了郡守我就去送他,这表示我眼中看重的是城阳太守这个职位,而不是他本人,这反而是对他本人的轻视,岂能合乎古人之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