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声2021年4月15日】(本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自去年年底蚂蚁集团“史上最大IPO”被叫停以来,中共以打压马云以及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作为开端,正在将打击对象扩大到更多的互联网企业。目前,一些感到压力的科技巨头正在将业务重心转向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受到中共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被迫考虑继续经营下去的政治成本。有经济专家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政治化,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会构成威胁。
中国企业家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风险
上周六(4月10日),中共反垄断机构对阿里巴巴处以182亿人民币的罚款。
彭博报导指,对于中共的天价罚单,阿里做出不同寻常的举动,向监管机构表示了感谢。
彭博认为,阿里巴巴的表态,凸显中共当局对科技巨头的整顿何其怪异。
《美国之音》4月15日以“商业环境政治化 中国可能在砸自己的锅”为标题报导,中国不断政治化的商业环境体现的一个方面是,中共政府对内正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
“红色资本主义”(Red Capitalism)一书的共同作者傅立泽·霍伊(Fraser Howie)指出,民营企业在中国经商面临真正的政治风险。
霍伊认为,中共未来对大型科技公司的控管,只会越来越紧缩。
霍伊表示,更糟的是,中共监管机构所划下的垄断红线看似清晰,例如,禁止“二选一”或“杀熟”,但中共划定的红线充满随意性,谁也不能保证现有的游戏规则在未来会不会进一步紧缩。
霍伊指出,中共制定游戏规则的随意性是在中国经商的最大问题,中共的政策一直随着政治氛围变化,五年前被广泛认同的发展模式,到现在可能要遭到禁止。
资深创投人士、蓝涛亚洲的总裁黄齐元也表示,中共对马云出手这么重,也会在其他企业家心中留下阴影,个个仿佛“惊弓之鸟”。
黄齐元认为,中共最主要的是希望民营企业要听话,并不是要置阿里巴巴于死地所以,阿里巴巴“五体投地”、“绝对服从”的反应正是中共政府要的效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贸易专家哈夫鲍尔(Gary Hufbauer)哈夫鲍尔表示,“来自北京的信息是,任何公司都不能挑战政府的规则,尤其是大公司。”
《美国之音》报导称,对阿里巴巴的调查还似乎仅仅是一场运动的开端。周二(4月13日),中共最高市场监管机构召集了34家互联网公司,要求其自查自纠反竞争行为,参会的包括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和快手等行业巨头。
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全球技术政策专家特廖洛(Paul Triolo)表示,中共监管部门以阿里巴巴为例敲响了警钟,希望这些公司“保持低调,并定期向北京鞠躬礼拜。其他科技公司的领导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将亚洲业务重心迁往新加坡
在国内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中国科技巨头网络巨商正在将业务重心迁往新加坡。
腾讯正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后,目前正在快速招兵买马。阿里巴巴也在新加坡投资地产和招收人才。
互联网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4.8%。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较2018年底增长1亿;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中国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
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和美国所拥有的数字平台企业占全球70个最大数字平台市值的90% ,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内的7个“超级平台”,占据全球数字经济总市值的2/3。
在营商环境政治化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巨头很可能会向其他营商环境安全的国家转移,中共对诸如阿里巴巴等企业巨头的打击恐怕是在自毁经济发展前景。
上海科创板IPO撤回申请数目破纪录
鉴于中共对科技企业的监管出现进一步强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的上市计划。
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由上海证交所科创板资料观察,今年3月共计有高达76家的企业撤销IPO的申请计划,较2月倍增,撤销数也创下了新高纪录,撤案潮恐使中共原先发展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优先政策窒碍难行。
中国金融专家侯伟(Fraser Howie)表示,目前所需要担忧的是,看似正变得越加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当中的一些措施却是走回头路。
他认为,“科创板曾代表着中国改革的一步,而如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外国公司正考虑在中国做生意的政治成本
中国不断政治化的商业环境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共政府对外正在掀起一股民族主义浪潮。
继美欧英加等国就新疆强迫劳动问题制裁中国后,中共当局采取报复措施。在过去几周里,中共宣布对欧盟10名人员和4个实体机构进行制裁,对象包括欧洲议员和外交官。这是对欧盟加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对侵犯新疆人权的中共官员进行制裁的报复。
《美国之音》报导认为,这一系列高调举动的经济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中欧原则上达成投资协定还不到三个月,欧洲议会宣布取消最近一次讨论投资协定的会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需要议会的批准,这份协议曾一度被视为中共拉拢欧盟对抗美国的重要成果。
中共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冲击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那些拒绝使用新疆强制劳动产品的国际公司遭到抵制,这写外国公司不得不考虑继续在中国做生意的商业及政治成本。
周二(4月13日),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美国工商界领袖视频对话中表示,将继续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工厂。
李克强在会上说,“我们将进一步主动对外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美国之音》引述分析指,中共对外国贸易伙伴的一系列凌霸行为未能体现上述承诺,如果北京继续在政治上向国内外企业施压,很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专家指出,由于不断升级的政治打击,外商正在加大对中国商业环境的评估,尤其是需要考虑中共政府目前强迫外国公司选边站。
美中贸易委员会发言人巴里(Doug Barry)表示,“跨国公司和品牌正在并将继续面临压力,以确保其供应链符合劳工、环境和其他商业最佳做法领域的最高国际标准。东道国政府需要理解并支持这一要求。否则,企业将被其利益攸关方强迫将部分或全部供应链设在其他地方。”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贸易专家哈夫鲍尔(Gary Hufbauer)则认为,“总部设在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外国公司正处于紧张状态。许多企业推迟了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少数企业正在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
他还预计,“外来直接投资增长的损失可能会使中国GDP增长减少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