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 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中有...

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中有多少富二代?(上)

1070
(右)辛亥革命“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林觉民烈士。(网络图片)

百年沧桑,回望辛亥,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强邻虎视,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与日俱增。凡有志之士,无不主张推翻封建专制,革除暴政,通过建立民主共和来拯救中国。他们以飞蛾扑火般的坚定与决绝,选择了牺牲和革命,在那个黑暗和绝望的年代里,为中华民族寻唤着光明、希望与重生。

这些19世纪“80后”海归均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

同是“富二代”,现今的“富二代”,有几人能望其项背?

1911年4月27日(黄历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发动了广州起义(也称““三.二九广州起义”),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以及海外留学生在黄兴带领下,强取两广总督署,与清军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革命失败。事后革命党人潘达微冒险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东郊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际死难者,数倍于此)。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这样评价广州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据史料记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这些19世纪“80后”海归均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

林觉民:“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11年4月24日夜,香港临江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从广州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志士的林觉民,在屋里来回踱步,思绪万千。自己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可上有年迈高堂,下有弱妻稚子,自己却将奔赴起义,生死未卜,想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可是既已决心“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就义无反顾。在留给父亲的《禀父书》中,因不忍风烛残年的年迈老父,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同时,还得劳神读信,故只写了寥寥数语:“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在写《与妻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曾经花前月下的美好,此时已成“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追忆。今天再读《与妻书》,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与对爱妻的缱绻深情两相交融。带着为自由而战的慷慨激昂,带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缠绵悱恻而又大义凛然。这种“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壮烈情怀,在百年后的今天变得似曾相识却又遥远陌生,想来不禁让人顿时心生万千感慨。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幼时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儒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黄氏生性善良仁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也算是书香门第,家境优渥。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13岁时,他应父命参加童生考试。但林觉民此时的志向已不在功名而在救国,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便掷笔而去。

1905年,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后称“全闽高等学堂”)。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苏报》《警世钟》这样的进步书刊,他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林觉民性格刚直,善于言谈,不畏强权,大器早成,在同学中颇具威信。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肖韩曾意味深长地对林觉民的父亲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一次,林觉民在闽县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激动之处,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听罢感慨道:“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渐渐对官立学堂的陈腐守旧心生不满,而力赞邹容在《革命军》中所提倡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闽县(福州)城北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创设了一家阅报所,其间收纳了许多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这样的进步读物,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在自己家中,林觉民办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家庭女校。他首先把自己的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又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她们纷纷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成为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这是一所由日本民主革命先知福泽谕吉创办的著名大学。到日本后不久,他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期间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反对君主立宪,主张革命,实行共和,并出版《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两本译着。在留日学生中,林觉民与林文、林尹民(觉民堂弟)的才学引人注目,又都是福建侯官同乡,且同居一处,故有了“三林”的称号。

彼时身处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听到的都是国内时局动荡、起义失败的消息,在他们之中弥漫着一种消极颓靡的情绪。林觉民鼓舞大家,国内时局危在旦夕,我们既然是革命志士,就应该站起来仗义执剑,戮力同心,以死报国。只有这样,才可能拯救中华于水火。1911年初春,病中的林文收到黄兴的信件,称“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顿时大感振奋,即刻召开了支部会议,决定与林觉民等一起回国筹备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原计划十路人马一起进攻,由于谋划协调不周,最后只有黄兴所率的第一路义军毅然举事。当义军攻到总督衙门时,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闻风逃跑,起义军举火焚烧了总督衙门后,遭遇清水师提督李准亲率的援军。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满身是血,力竭被俘。

被俘后,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提审林觉民。林觉民拒绝下跪,气宇轩昂,坐地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形势和革命道理,奉劝清吏革除暴政,尽早建立共和政体,英雄本色尽显无遗。水师提督李准为之动容,下令去掉镣铐,搬来椅子让他坐下讲,始终未曾打断。后来林觉民虚弱难撑,无法言语,仍向李准要了纸笔,以书代语。张鸣岐不禁感叹:“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林觉民慷慨就义时,年仅24岁。

作者:卫志民

(转自 看中国,http://kzg.io/gb3inh)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