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为什么说“玉不琢,不成器”...

为什么说“玉不琢,不成器”?

482
清 白玉系璧(国立故宫博物院)

美石称为玉,人们尤其爱温润匀净的闪玉和光彩灼灼的辉玉这两类玉矿石。欣赏玉之美,推崇玉之德,是华夏特有的文化。玉器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理念与精神文明,这也是一种“以器载道”的精神文明。

华夏文化可说是世界上最能赏玉之美与赞玉之德的文化。华人崇玉比德,华夏君子比德于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于《礼记‧学记》的成语也是其中的一个微缩影,这是古代给施政君子的明训,强调“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就是君王要教化人民善良的习俗,必由教学奠定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玉本是天然的矿石,埋藏在山野矿脉中或水滨,外表大多包覆着石皮,也可能掺杂着不同的杂质,在没有经过切磋琢磨之前,玉仅仅只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不出它的美丽,或不成器用。所以说“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如何雕琢玉这种坚硬的美石?华夏古人早知道制玉的方法,现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玉器。当我们知道了人工切磋雕琢美石变成玉器的繁复工序和艰难功夫,就会更加钦佩华夏先祖的文明成就,因为那些玉器是高超的工艺技术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五千年以前的玉雕——玉猪龙。(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虽然华夏的玉文化已经传承了七八千年,但是目前知道的制玉图及文字记载是晚至1906年才彩印出版的“李成渊玉作图”。当时李成渊受美国收藏家毕效普(Heber R. Bishop)所托而绘制了制玉过程。完整的制玉过程要经过十三道工序,过程繁复,所以说“玉不琢,不成器”,也因此反映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人不学,不知道”。

美玉很坚硬,要解玉,寻常的工具做不到,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矿物去琢磨,例如石英、刚玉、金刚石等等研磨成的解玉砂,再运用各种工具来配合制作。现代用电动马达带动工具来回旋转打磨美玉或切割;古人在没有金属工具之前就制玉了,他们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石、骨、蚌、竹、木、纤维等等),做成不同形状和作用的手工工具,进行来回拉锯或不停的旋转以带动解玉砂,来切磋、琢磨、切割、钻孔、镂空、琢纹。在制玉过程中,要不时将所需的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制玉的工序

以下就简要地叙说琢玉成器的十三道程序:

一、?沙:制作比玉还硬的各种解玉砂,捣碎石块、石砂,制成黑沙、红砂、黄砂等等。
二、研浆:研磨出最细的砂,浸水备用。
三、开玉:切去玉皮。
四、扎碢(音同驼,“砣”之异体,圆形的切割研磨工具 ):将玉料切成方形或方条等粗形。
五、冲碢:冲去玉材的棱角。
六、磨碢:研磨表面。
七、掏堂:对需要掏空内膛的玉料进行掏空。
八、上花:在玉器表面上花纹。
九、打钻:在玉石上打透小眼。
十、透花:依纹路镂空花样。
十一、打眼:在玉器上钻孔。
十二、木碢:磨光亮玉器表面。
十三、皮碢:细细磨光玉器表面。

了解了华夏古人经过了数千年的经验累积,发展出的十三道雕玉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宝玉的重要过程,那么,回头再看“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的道理,也就了然于心了——没有经过细工雕琢的美石不能成为富有器用的美玉。对应于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渺渺人海中,要能掌握人生之道,不能不学习悠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作者:容乃加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