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评判圣人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禅语人生分享的这位人物是,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阳明。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嫉妒,是一支毒箭; 私欲,是一条祸根;冲动,是一个魔鬼; 挫折,是一种磨练。“私”是你自己知道而旁人不知道的事,“私欲”是把好的现出来让别人知道,而把坏的藏起来,希望别人对他有好感,这就叫“私欲”。
王阳明曾说“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私欲在王阳明看来,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一个根由。良知被种种私欲遮蔽,虽然有是非善恶之心,但因为受私欲的诱惑而无法去致良知。
事功天下者不能轻看“私欲”本色,不利己者不可利众,其次,事功天下者不能过分“私欲”言行,有些事只能可看破、可做到,却不能够说破,更不能做绝。
简单来说,在商言商,虽说不利己者谈不上利众,但绝不能因为说花生油的成本高,故而卖地沟油来给大众吃,从而牟利,是这个道理吧!?
而王阳明的一生,也经历无数次大起大落,无论是在平定宁王之乱的人生高峰,还是处于被贬龙场的低谷时期,他始终能够静下心来,看淡名利,泰然处之。
王阳明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心静了,欲望自然而然也就没了,不会因为得到名利而自傲,自然也不会因为失去名利而悲伤,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