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孙中山与中华国歌、国旗和国...

孙中山与中华国歌、国旗和国花

1637
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同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1924年6月16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hampoa-Sun.jpg)

【2020年11月21日】中国最早的国歌歌词和国旗都是国父孙中山亲自制定的。中华民国国歌,原为黄埔军校校歌,也是国民党党歌,又叫“三民主义歌”。

中华民国国歌

中华民国国歌原为黄埔军校校歌,为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于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黄埔举行的“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对该校师生发表的训词,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戴季陶(戴传贤)、廖仲恺、邵元冲协助出词。

1928年,蒋介石领导北伐,成功统一南北中国后,戴传贤建议将此训词,采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歌歌词。其后经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开征求乐谱,最后以程懋筠谱曲,在139件作品中拔得头筹,并得到500银圆奖金。

1929年(民国十八年)1月10日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采程懋筠所谱者为党歌,理由是因该歌词极富爱国思想,且曲调庄严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的效果。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合,均唱这首党歌以代替国歌。

其后部分社会人士反对使用一党标志代表全国,认为党歌是勉励党员之训词,只能代表党不能代表国,且全体国民不全然为党员,实有制定国歌之必要。这一反对意见得到民国政府重视,于是国家教育部行文通令全国,征求国歌歌词,极欲选出国歌颁行全国。经教育部多次审查,均未能作出最后决定。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再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制研究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征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研究结果:认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正式国歌。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终于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征选案至此遂告确定,自此,党歌正式变成国歌。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是国民党治国之本。

《中华民国国歌》(原黄埔军校校歌、国民党党歌)

国父孙中山训词

程懋筠谱曲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中华民国国旗

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911年10月10日,(民国元年和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先生再度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我国国旗,他咨覆参议院声明理由“至取义,则武汉多有极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着于赤帜,亦为三色,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中华民国国旗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陆皓东先生所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蓝本,加上红色为底色,而形成“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

它所代表的含意如下: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红色代表不畏牺牲、民生和博爱。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着国家的命脉,随着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中华民国的开国史。 1928年(民国十七年),蒋介石领导北伐成功,张学良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十二月十七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式经由国民政府立法通过,颁行全国使用。

1933年(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九日,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蒋中正(蒋介石)眼见国旗滥造,有失庄严神圣,在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的演讲中,再次说明国旗之十二道光芒的排列,要如同时钟上所制十二小时的位置一样均匀、对称。同时昭示大家要对党旗、国旗格外尊重,一切悬挂方式或升降仪式,都要依照规定,确实做到。

《中华民国国旗歌》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
炎黄世胄,东亚称雄。
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
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
青天白日满地红。

中华民国国花

1964年七月二十一日(民国五十三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正式核定将梅花订为国花。台湾现在仍把梅花作为国花。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多把梅花视为中国国花。

梅有三蕾五瓣,代表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且梅花凌冬耐寒,其所表现的坚贞刚洁,足为国人效法。梅开五瓣,象征五族共和,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而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霜”同时亦代表易经中“元”、“贞”、“利”、“亨”四种高尚德行。

中国最早的国歌和国花,体现了悠久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了时代的强音,体现了复兴中华而不屈不挠的精神。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李帅)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