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舍己救国的鉴湖女侠被处死前...

舍己救国的鉴湖女侠被处死前的一个要求

585
舍己救国的鉴湖女侠秋瑾(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余被拘后,余室内有洋三百元,角子一千元,均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余助入平粜局,以惠平黎。”

白话大意:“我被捕时,室内还有三百多银元,小银币一千元,都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我捐给慈善机构平粜局,用来救济贫困民众。”

临刑之际,年仅32岁的秋瑾心中,仍然挂念着贫苦百姓……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上海女子师范学堂教师王璧华怕连累秋瑾,已讬人与上海法国巡捕房联系好,让秋瑾暂到法租界避避,并且派学生胡踵秋去绍兴,护送秋瑾赴沪法租界避难。还千叮咛万嘱咐,要胡踵秋拉着秋瑾去。但是,7月10日,胡踵秋见到秋瑾时,秋瑾已从报纸上了解了安庆起义的全部过程。此时秋瑾也陆续收到浙江多地会党首领,因准备起义走露风声,被抓捕甚至遇害的消息。秋瑾悲痛万分,但仍镇静自若,没有丝毫慌乱,胡踵秋力劝秋瑾到上海暂避一时,而秋瑾则毅然拒绝了,说:

“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如满奴(指清政府,当时很多革命党人,都如此称呼腐败的清政府)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我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你回去同我们妇女同志说,要求男女平权,首先要做到男女平等的义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不断有人劝秋瑾撤离,被秋瑾用各种不同的理由和借口拒绝(这也是后世一些研究者搞不清楚,秋瑾到底是什么想法的缘故。其实秋瑾是用她认为能说动此人的理由,来回复此人,对不同类型的人,是用不同的说法)。

秋瑾11日给上海的徐小淑(徐自华妹,秋瑾学生)写下遗书。这就是《致徐小淑绝命词》: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

7月12日,秋瑾早已经从多方渠道得到密报,知道清政府已派军来追捕她。

命悬一线之际,秋瑾却拒绝撤离,她说“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她已决心坚守大通学堂,用自己的死来保全部下,用自己的死来激励后人,唤醒国人。

秋瑾从容的销毁文件名册、指挥学生埋藏枪枝、遣散部下……嘱咐家人避藏……将嫂子张淳芝倾囊几次送来,催她撤离,供她路上用的几百银元,分发给撤离的部下……安全撤离疏散的起义人员,很多成为四年后,辛亥革命期间,浙江和上海等地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7月12日,光复军副统领王金发,冒险乔装来到大通学堂,劝秋瑾撤离;秋瑾找借口拒绝,王金发不忍独自离去,秋瑾声色俱厉的催促,才将王金发逼走。

7月13日下午,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端年等,会同浙江新军第一连队所属第一大队的300名清兵,在队长徐方昭的带领下包围了大通师范学堂。

秋瑾虽抱定以死来唤醒国人的决心,但不愿意师生和部下作无谓牺牲,而是命令他们转移疏散,以图将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现在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武艺高强,枪法精准的鉴湖女侠秋瑾,率部与清军激战后,力尽不屈被俘。实际上,秋瑾虽已抱定以死来激励后人、唤醒国人的决心,但她并不愿意师生和部下,作无谓的牺牲,而是命令他们转移疏散,以图将来。秋瑾当时的表现: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坐等清军来抓她,武艺高强,身边有手枪,没有做任何抵抗,束手就擒。

7月14日,贵福将审讯交山阴知县李钟岳。李钟岳早就仰慕敬佩秋瑾,常以鉴湖女侠“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此时,对秋瑾以礼相待,如同招待客人一般,秋瑾挥毫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常被错传为“秋风秋雨愁煞人”)。

7月14日,贵福收到浙江巡抚张曾敭回电,指示“……秋瑾即行正法……”。

贵福见审讯毫无所获,斥责李钟岳后,转交幕僚余某,连夜用酷刑逼供。余某对秋瑾使用最残忍恐怖的酷刑:“十字架”和“跪火砖”“跪火链”。“跪火砖”“跪火链”是狱中逼供的最后手段:在炽热的火焰中烧烤砖瓦和铁锁链,施刑时,将人强按着跪在烧红的砖或铁链上。秋瑾身受火铁链烙烧身体的酷刑,“咬牙闭目,忍受酷刑”,硬忍着巨痛,一声不吭……酷刑致使秋瑾双目凸出约二寸,红丝乱转,惨不忍睹。最终,贵福幕僚余某等只得伪造供词,慌乱中年龄都写错了。

7月14日当晚,贵福命令李钟岳监斩,处决秋瑾。李钟岳仍想保全秋瑾,争辩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供词和证据都没有,怎么能杀人)。在贵福的威胁和恐吓下,李钟岳无奈,只得带兵前往狱中。李钟岳“泪随声堕”的向秋瑾宣布这一结果,身边的衙役们看到这个情景也都“相顾恻然”。

秋瑾听完,平静的提出4个请求:“1、准写家书诀别;2、勿袒衣;3、勿枭首示众”。李钟岳答应了后2个请求。秋瑾表示感谢后,最后一个请求是:

“余被拘后,余室内有洋三百元,角子一千元,均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余助入平粜局,以惠平黎。”(我被抓时,室内还有三百多银元,小银币一千元,都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我捐给慈善机构平粜局,用来救济贫民百姓)。临刑之际,秋瑾心中,仍然挂念着贫苦百姓……

7月15日凌晨三点,刑架兵给秋瑾带上粗重的铁镣,把她的双手反绑在背后。大批举着火把全副武装的士兵簇拥着秋瑾,秋瑾带伤的脚髁拖拽着沉重的铁镣,每走一步,都疼痛万分……周围的士兵试图架扶起秋瑾,秋瑾向成群的士兵厉声喝道:“吾固能行,何掖为!”(我还能走,不用来扶!)……从监狱到行刑的轩亭口,大约至少有六、七百米的路程……

刑场周围早已聚集了大批群众,他们吵嚷一片,嘈杂地要看“革命党女首领被杀头”,现场人声鼎沸。

秋瑾被按在刑具旁,刽子手抓住秋瑾的肩膀让她跪在指定的地方。秋瑾忍受着最后痛彻全身的痛苦,平静从容的向举起屠刀的刽子手说:“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别我?”秋瑾张目四望,从容平静,闭目吩咐:“可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个姓裘的老木匠,他曾于1907年7月15日凌晨,亲眼看到了秋瑾被杀的全过程。那年,裘木匠才十二岁。后来,他把自己当年的亲眼所见讲给年轻的同事听。他说秋瑾被砍脑袋的时候,一刀下去,头没有砍下来,砍了好几刀,才砍下来的。太惨了。很惨的,很凄惨的,一刀下去没有死,再第二刀,第二刀还没断,再第三刀。……”

……

“祖国陆沉人有责”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

“余被拘后,余室内有洋三百元,角子一千元,均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余助入平粜局,以惠平黎。”

秋瑾死后,绍兴的居民,纷纷传诵着秋瑾临刑前作的这个交代,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天生才气非无意,震荡乾坤待转旋”……

在秋瑾被害后的一百多天内,主持对秋瑾行刑的山阴县县令李忠岳备受煎熬,连续自杀三次,最终自缢而亡。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所怀”……

有人说:“慈禧,以一国换一己之福。但又有谁,拿一己,换一国之福。”

有人说:“秋瑾选择以死殉国,实则是以死唤醒亿万民众,激励后来者。她的死,推动了辛亥革命。”

有人说:“秋瑾非为个人而死,非为女界而死,实为我男女四万万人共有之国家而死……”

有人说:“古往今来,秋瑾这样的能有几人?端庄秀丽,剑气侠风,文采盖世,毁家纾难,仗义疏财,如此大气磅礴,有过如此瑰奇的经历,具备这样强烈的个性色彩,敢于以自己的头颅来唤醒民众,慷慨赴死,其壮举让中外为之震撼,让清王朝在世人面前,彻底丧失了道德存在感,以一己之力,拯斯民于衽席,奠国运如磐石。一个具大才、立大业的弱女子能够力挽狂澜,成为辛亥革命的中流砥柱,百年之后,依然受到后人永远敬仰崇拜的,只有秋瑾。”

注:
1.“祖国陆沉人有责”—秋瑾《感时》;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秋瑾《光复军起义檄稿》。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个姓裘的老木匠,……”—原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毛昭晰老先生回忆。
3.“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秋瑾《感事》;
“天生才气非无意,震荡乾坤待转旋”—秋瑾诗词集《秋雨秋风集》;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作于1904~05年留学日本期间。
4.“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所怀”,秋瑾就义当天,刑场轩亭口出现的对联。
(转自看中国)
作者: 慨然
责任编辑:李娜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