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被拘后,余室内有洋三百元,角子一千元,均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余助入平粜局,以惠平黎。”
白话大意:“我被捕时,室内还有三百多银元,小银币一千元,都被兵差搜去,请务必追出,代我捐给慈善机构平粜局,用来救济贫困民众。”
临刑之际,年仅32岁的秋瑾心中,仍然挂念着贫苦百姓……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上海女子师范学堂教师王璧华怕连累秋瑾,已讬人与上海法国巡捕房联系好,让秋瑾暂到法租界避避,并且派学生胡踵秋去绍兴,护送秋瑾赴沪法租界避难。还千叮咛万嘱咐,要胡踵秋拉着秋瑾去。但是,7月10日,胡踵秋见到秋瑾时,秋瑾已从报纸上了解了安庆起义的全部过程。此时秋瑾也陆续收到浙江多地会党首领,因准备起义走露风声,被抓捕甚至遇害的消息。秋瑾悲痛万分,但仍镇静自若,没有丝毫慌乱,胡踵秋力劝秋瑾到上海暂避一时,而秋瑾则毅然拒绝了,说:
“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如满奴(指清政府,当时很多革命党人,都如此称呼腐败的清政府)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我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你回去同我们妇女同志说,要求男女平权,首先要做到男女平等的义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不断有人劝秋瑾撤离,被秋瑾用各种不同的理由和借口拒绝(这也是后世一些研究者搞不清楚,秋瑾到底是什么想法的缘故。其实秋瑾是用她认为能说动此人的理由,来回复此人,对不同类型的人,是用不同的说法)。
秋瑾11日给上海的徐小淑(徐自华妹,秋瑾学生)写下遗书。这就是《致徐小淑绝命词》: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
7月12日,秋瑾早已经从多方渠道得到密报,知道清政府已派军来追捕她。
命悬一线之际,秋瑾却拒绝撤离,她说“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她已决心坚守大通学堂,用自己的死来保全部下,用自己的死来激励后人,唤醒国人。
秋瑾从容的销毁文件名册、指挥学生埋藏枪枝、遣散部下……嘱咐家人避藏……将嫂子张淳芝倾囊几次送来,催她撤离,供她路上用的几百银元,分发给撤离的部下……安全撤离疏散的起义人员,很多成为四年后,辛亥革命期间,浙江和上海等地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7月12日,光复军副统领王金发,冒险乔装来到大通学堂,劝秋瑾撤离;秋瑾找借口拒绝,王金发不忍独自离去,秋瑾声色俱厉的催促,才将王金发逼走。
7月13日下午,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端年等,会同浙江新军第一连队所属第一大队的300名清兵,在队长徐方昭的带领下包围了大通师范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