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 【瑞典生活随笔】乌普萨拉之...

【瑞典生活随笔】乌普萨拉之行(原创)

1536
图为乌普萨拉(图片来源 :pigsels)

最近因为工作上的事,心里有些烦,于是决定接受好友之邀,周末到乌普萨拉度假放松一下。

一大早,就把孩子叫醒,吃完早饭出门时已是9点15分,45分后赶到斯德哥尔摩中心火车站,刚上车车门就关了。看着车窗外飞逝而过的风景,心里还挺得意的,每次坐车出远门都是如此惊险却又如此幸运。

说是远门,其实,从斯德哥尔摩到乌普萨拉也就40分钟,和朋友谈笑间火车就已到站。乌普萨拉是瑞典第四大城市,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面,相距约70公里。好友介绍说,这里人口只有20万。乌普萨拉是瑞典的宗教中心,是多位国王的加冕之地,也是圣人们过世后的长眠之地。北欧最早的天主教堂乌普萨拉大教堂(Domkyrkan)便是坐落在这个城市。参观大教堂时,一进入那个挑高的礼拜厅,就让我震撼,整个教堂就好像是神的世界,虔诚的信徒在此祷告,感觉人是那么的渺小。

我们绕城走了一圈,发现这里的很多城市建设都像是艺术品,古朴、典雅,让人流连忘返。乌普萨拉同时也是一座大学城,斯堪的纳维亚和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乌普萨拉大学就在坐落在这里。乌普萨拉大学成立于1477年,至今也有500多年历史了。乌普萨拉大学所培养的杰出科学家包括发明植物命名系统的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摄氏温标命名者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发现了淋巴管的接触医学教授奥洛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等等,还有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乌普萨拉大学。

在参观完乌普萨拉大学后,已是下午2点,饥肠辘辘,孩子们也饿得不行,于是找了一家当地中餐馆吃饭。老板待客很热情,听到他和服务生讲粤语,顿感亲切,就主动和他聊了起来,没想到居然和我还是同乡!他很高兴,说他父亲49年时就从大陆到了香港,他是在香港出生的,只回家乡一次认祖宗,97年他移民到了瑞典,此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问他在这边开餐馆辛苦吗?他点点头。也许因为是老乡,又正好已过了午餐时间,客人不多,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讲了自己早年如何奋斗的故事。他告诉我:“刚创业一定要能吃苦,还要勤劳,最重要的是把瑞典语攻下来。”,他说他花了5年的时间才学会瑞典语,语言关过了自己开店才能和客人沟通,有沟通才有固定的客源,他家的客人很多都是10年的老顾客了,收入基本都靠他们。我问:“那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做到你这样的成绩啊?” 他回答:“苦难是有的,但要选择迎难而上,我们只有透过苦难才可知自己的才能和意志,所以千万不要怕吃苦,俗话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

在返回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上,我一直在思考同乡老板的话,是啊,漫漫人生旅途,与人相伴的,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苦与难,就看我们如何善待了。想想当年范仲淹若不是因言变革而遭贬,再临岳阳楼十次,怕也难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吧。

如此说来,苦难会促成传世之作问世,会带来意外的“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岂不应该感谢“苦难”?

回家后心情好多了,谢谢这位同乡老板。

 

作者:雨莲
(作者授权欧洲希望之声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标题和链接)
责任编辑:康慧

 

点阅【《瑞典生活随笔》全部文章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