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共产党躲到窑洞里养精蓄锐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国军将士已经打响保卫家国的淞沪战役!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日本扬言要“三月亡华”。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已经相继沦陷。当时国军非常被动。大敌当前,蒋介石苦思冥想,制定了一套破解日军“三月亡华”计划的战略——用“淞沪会战”打头阵,拖着日本人的军队,把他们的路线,从“由北向南”拖成“由东向西”!
这么打的好处是:
第一,避开平原作战,阻挡日本人的军需供应,降低日军机动性和炮火优势。
第二,中国西边是云贵川,疆域广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军可以“背对基地、边打边退,……用空间换时间”。
关于这个时空布局战略,《蒋纬国口述自传》里有一个详细说明:
“父亲确实对中国大陆做了详细的地略分析,所以才决定,要对抗强敌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个打胜中国的构想。他发现,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国,肯定把攻势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击,把国军推到东南沿海,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三月亡华的美梦。我们的对策是: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改变为由东向西,把自己的攻势基地放在大后方(云贵川),只要基地后门是开着的,我们就有机会,所以我们会花那么大的劲开发西南公路、滇缅公路和雷多公路。如果父亲不是熟读中国的古战史,恐怕也不容易体会中国的地理。”
就在蒋公里里外外重新布局的时候,日本人还做着“三月亡华”的美梦呢!
日本人的部署跟蒋介石预测的如出一辙:从北平往西南斜线一条下来,直捣西南,之后占领中国这条线和漫长海岸线之间的半壁江山。也就是从中国地图公鸡脖子开始,往鸡屁股上切一刀,整个鸡肚子城市最密集的区域,全部占领!
日本参谋本部当时分析:华北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一打就散,不容易发起全面反抗!所以把华北做战场非常有利!7月29号,日军公布《对华作战计划大纲》:“在平津地区对中国军队尽量加以沉重打击。万不得已不在青岛和上海作战。”日军参谋本部还不放心,补充规定:“一旦抗日行为波及华中华南,尽量不要出动陆军兵力。”
日军如意算盘,让蒋介石给废了。
当时的大上海是著名的“十里洋场”,商贾林立、租界密布。上海和周边地区,城市街道、水道密布,对国军的轻装备部队很有利。而淞沪战役前,日本在上海驻军还不到6000人!因为上海有租界,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英、法、美、意4国公共租界,分别有这四国的驻军,实行武装中立。日本没打算在上海开战,蒋介石出其不意主动求战!
蒋介石命令国军张治中的部队堵塞吴淞口,封锁扬子江口,向日军发起“谨慎挑衅”。蒋介石在日记里说:“此战不在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蒋公很清楚,凭军事实力,没法跟日本人打,只能凭血肉和民族精神。
淞沪战役打响的前一天(1937年8月12日),国军海军第1、第2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现场气氛相当悲壮,全体海军官兵斗志高昂,誓与日寇决一死战!之后通济舰、大同舰、自强舰、德胜舰等舰船,同时打开水底门,开始自沉行动。
这是蒋介石的命令:在江阴长江江面上建立堵塞线,阻住长江航道!具体就是:把船上的炮卸下来以后,在江面上自沉!
阻塞长江航道太重要了!因为仗一打起来,日本海军肯定得顺着长江水路从侧面偷袭淞沪前线国军的侧后方,而且还有沿长江西进威胁首都南京的危险。不堵不行!
日军为打通江阴防线,飞机轰炸、舰艇增援,攻了仨月,到上海沦陷也没冲过去。不过中方的代价太大了。大小船只炸沉了35艘,国军海军几乎消耗殆尽!海军将士以惨烈的牺牲拼死掩护了淞沪前线70万陆军弟兄的后方,保护了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
江阴堵塞线建好的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在上海打响。随着战事铺开,日本人发现,这仗打起来没完没了,东一下西一下,死活就弄不出个胜负来!日本总部急了,陆续从日本、中国华北、台湾各处调兵。真按蒋介石设想的路数发展了:把主力全吸引到南边来了。
蒋介石部署重兵,下令:“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
这场强韧作战太惨烈了!日军的火力猛如枪林弹雨,布下一片火海。国军的武器装备照日军差的可以说天上地下,只能靠血肉之躯愣填。战役每持续一个钟头,国军的死伤数目,就以千为单位累加。
当时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说过:“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仨钟头就牺牲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3分之2!”一个师多少人哪?一万五!仨钟头就战死七千五!要怎么冯玉祥说呢:“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幸存下来的国军战士后来回忆:当时战场上到处是战友的尸体,把黄埔江的水都染红了。
国军88师里头有个叫蒋堂华的战士,参加过第1轮进攻。他回忆:“8月15号之后,我们要拿回被日本人占领的一个大纱厂。我们523团攻进去一个营,中断他的电网,结果,整个营的人一个也没回来,都死在里头了。”
当时很多阵地几易其手,一会失守,一会抢回来。这种拉锯战,坚持了三个月!
仗打得最艰难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出任第三战区长官,到前线指挥。蒋公舍生忘死,有一回坐火车赶往前线的半路上遭到敌机轰炸,差点把命搭上。蒋夫人也在抚军途中被日军飞机炸伤。
淞沪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3日打了整整仨月,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加一起接近百万人马,日军投入兵力37万人,死伤4万人;国军投入75万人,死伤30万人。国军至少有28位团长以上指挥官殉国,85个师全部牺牲。德国帮助训练的最精锐部队,四分之三都在淞沪会战中阵亡,大部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淞沪决战让侵华日军三月亡华的美梦破灭,迫使日军拉大战场,改变战略走向。战后,当年在日本投降书上的签字人、日本外相重光奎就回忆录说,这是日本的战略失误,37万大军在淞沪一拖就是一年不说,而且南京沦陷后已经是12月底,气候寒冷,行动不便,加上长江流域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日军装备威力大减。
上海沦陷,南京危在旦夕,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日,蒋介石发表迁都声明。他说:“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终有一天,会由敌人制造的废墟中出现崭新的国家,只要地球存在,这个国家就将继续存在。”
其实上海沦陷直接威胁首都南京,日本考虑到国军的困境,开始策划逼蒋投降。没想到蒋介石出了迁都这张牌!12月13日,南京失陷,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面对残暴、没人性、又势不可挡的日军,国民党上层那悲观情绪,简直都没法说了。基本上都是一个看法。什么看法啊?跟日本硬打,结果就一个:战败、亡国!
汪精卫派系的人就更甭说了,连投降的准备都做好了。大部分文职官员也都主张议和,支持蒋公抗战的人甚至被嘲笑是不切实际的“唱高调”。
蒋介石知道,这时候所谓的议和,等于是投降。蒋介石横下一条心:团结全体国民,抗战!
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向全体国民宣告: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淞沪会战,为中华民国换来一年零三个月的缓冲时间。按照日本原先的侵华路线图,当年沿平汉线就可以顺势拿下的武汉三镇,到了第二年10月才被日军占领。这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南中国的学校、工厂、机关,全部得以沿长江西迁,国家基础得以保全!在那里,抗战的力量正在重新凝聚!(待续)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责任编辑: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