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早期,英美国家的不少传教士到世界各地去传播基督教的信仰。新教传教士是世界上第一批希望中国发生变革的人。
他们找到了兴办学校这一传教的最好途径。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清末教育活动家、改革家和爱国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是教会学校的受益者。
容闳出生地广东南屏镇。1835年,容闳7岁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中国人办的学堂,父母就送他进了教堂办的免费洋学堂—马礼逊学堂。
1847年4月12日,历史上的今天,容闳到达纽约,在这个年轻的国家开始了留学生涯。
容闳聪明好学,2年以后考入布朗牧师的母校—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位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人。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中国。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大臣,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的意义,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容闳这样的海归正是炙手可热的人才。
容闳最为热衷的是“留学教育计划”,就是选派聪明的青少年,送他们出国留学,为国家储蓄人材。有4批12至15岁的幼童到美国留学,共120名。
在他去世前的1909年,中美达成协议,美国说清朝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剩下的一部分,做兴办清华大学之用,另一部分做公费派留学生到美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