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开眼界 看看清末小学国文课...

开眼界 看看清末小学国文课都学些什么?

730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图为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 局部。(公有领域)
作者:宋宝蓝

翻开清末小学国文课本,一览一百多年前的小学读物,会有哪些惊人的发现?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湖北官刷印局印刷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学部编译图书局编纂,共八十课,含有插画,图文并茂。从开学第一天拜孔子,到最后一课放假。全书内容涉及到礼仪、孝道、常识、典故、识物等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人物典故。宣统二年的小学国文课本,所选历史人物和典故,相距时间跨度很大。入选人物均为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一百多年前,清末小学生所学的内容,一百多年后的孩子们会了解多少,接触到多少?

戴笠之交 交友之道

第十九课内容为:

“君乘车 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 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公有领域)

戴笠之交的典故出自《越谣歌》。《越谣歌》是古代百越地区的歌谣。先秦时期,有很多民族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地带,合称为百越,也作百粤。

据《风土记》所说,古越一带的百姓性情纯朴,亲善好合。朋友之间交往,会有定交之礼,即脱下头上的手巾,解下腰间的五尺长刀,交给对方。常在山间大树下,封土为坛,然后祝祷:“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虽然您是乘车的富人,我是戴着斗笠的穷人。日后我们相遇时,您还会为我下车,拱手行礼,不改初衷。虽然我徒步而走,您骑着骏马而行。日后相遇时,您还会为我下马,诚恳相待,不改初衷。

《越谣歌》和《风土记》所述,言辞稍有不同,都是表达友人一旦盟誓,不能轻易改变最初的心意。无论日后是贫是富,是尊贵还是卑贱,友人的情义也不会改变。

这篇课文言简意赅,但呈现的历史空间很广阔,把小学生的思维带回千年以前,领略古朴淳和的古代民风。

不贪金钗 彭思永默坐以待

国文课不仅教德养,也教小朋友如何正确的处理某件事。比如第七十七课讲彭思永还钗。课文说道:

“彭思永 幼时 晨起就学

得金钗于门外 默坐其处 以待失者

须臾 亡钗者来寻 审之良是 即付之”

遗失金钗的人一路找来,小思永看到他,确定是失主遗失的,于是把金钗还给了他。(公有领域)

宋朝官员彭思永小时候,一天早晨去上学,推开门,发现门外的地上有一个金钗,不知道是谁遗失的。于是,他就静静地坐下来,在原地等待失主。不一会儿,遗失金钗的人一路找来。小思永看到他,仔细询问了一番,确定是这人遗失的,于是把金钗还给了他。

中国古代的金钗。(Hawyih/Wikimedia Commons

《宋史》记载,当时失主要送钱给他,作为酬谢。小思永笑着说:“我要是想要钱,就不会还您金钗了!”

这篇课文不仅教小朋友拾金不昧,还提醒还钗之前,应该多询问一下,待确定无疑,再还失物,以免出错。

身正心正 “殿上虎”刘安世

人们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歪。教小朋友端正的坐姿,也是修养仪表的一方面。第五十课讲到宋朝刘安世,课文说道:

“刘安世 见宾客

谈论逾时 体无欹侧

肩背竦直 身不少动

手足亦不移动”

刘安世会见宾客时,尽管谈论时间很长,他的身体也不会歪斜,不仅肩背直立,身体不动,手脚也不移动,坐姿非常端正。

刘安世像,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公有领域)

他办完公务回到家,从来没有露过懈怠的表情,即便长久坐立,身体也不会倾斜,而且他写字不写草书,也不喜好声色、财利之事。他忠孝正直,犹如司马光。

《宋史》称刘安世为“殿上虎”。他不仅坐姿端正,为人也很刚正。他担任谏官,扶持公道。在朝廷争辩,有时惹的皇帝震怒,他就手执书简站着,等皇帝怒气消解一些,再重复前面的论辩。旁边的侍者远远看着,都因为害怕,吓得直冒汗,臣僚称他是“殿上虎”,一时之间臣僚都很敬畏他。

马援千里寄家书 教诫侄儿修口德

古人很注重修养口德、积口德。现代人也认同,口德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运势;也有人认为,人的命运好不好,取决于口德。

第七十八课入选人物为大汉将军马援。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就是源自于他的事迹。

马援。(王双宽提供)

课文说道:

“马援诫兄子书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

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而言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讲的是马援率军远征交趾(今越南)期间,不远千里传寄诫子书,殷切地教诲侄儿马严和马敦,去掉议论、讥讽他人的不良习惯,希望他们能修口德。在听到别人的过失时,要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不能乱讲。

除了以上这些典故,入选的人物故事还有:七岁的司马光砸缸,智救小朋友;贾易不忍花费零钱,攒得百钱再还给辛苦工作的母亲;程明道带着敬意书写文字。这些故事都很短,通常一课一个故事,大约三十字左右,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小朋友认字的同时,也学会为人之道。

微言大义的汉语,在孩子的课本上,架起了古今桥梁,任后人徜徉。

参考资料: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太平御览》卷406
《宋史》卷320
《宋史》卷345
《后汉书》

责任编辑:王愉悦

(来源:大 纪 元)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