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定时闹脾气,家长怎能不爆炸!
妈妈刚从幼儿园接了小凯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顺口问了小凯……
妈妈:「小凯晚餐想要吃什么啊?」
小凯:「我要吃饼乾。」
妈妈:「晚餐要吃营养健康的东西,不能吃饼乾喔!想想看,晚餐要吃什么呢?」
小凯:「我要吃饼乾!」
妈妈:「妈妈不是告诉过你,晚餐不能吃饼乾了吗?」
小凯:「不管,我晚餐就要吃饼乾!」
听到晚餐不能吃饼乾,小凯在车上激动地大吼大叫、拳打脚踢,甚至气得把手上的玩具往妈妈身上丢,妈妈一边开着车,一边忍不住提高分贝对小凯怒骂:「要说几次才肯听啊?你再乱发脾气,以后都不给你吃饼乾了!」
华人健康报道:小凯今年四岁,从小只要不顺他的意就会发很大的脾气,像是玩玩具时没照他的意思玩,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是想做的事情做不好…等等,他都会非常激动、大发脾气,爸妈一开始都还能和颜悦色地跟他沟通、向他说明,但小凯总是很难接受,反而越说越激动,直到爸妈忍不住强烈地要求、斥责、威胁、恐吓,甚至祭出处罚的手段,小凯才会停下来。
虽然在爸妈大发雷霆之下,小凯会暂时收敛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是这种状况还是层出不穷,而且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小凯不只依然故我,甚至还越演越烈,导致父母也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态度、动用更严格的处罚,才能奏效。爸妈对于这种恶性循环感到忧心忡忡,而且每次处罚小凯后,爸妈心里都有很深的内疚感,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没耐心,也担心自己的管教方式会对小凯造成不好的影响。然而,面对小凯暴躁的脾气、失控的行为,爸妈内心困扰不已,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师这样说
不论在家里,或是在卖场、餐厅…等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孩子闹起脾气一发不可收拾的场景。没有旁人在场的压力,爸妈或许还觉得比较好掌握,只要有路人关切,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找碴、让父母亲很没面子。结果通常不是爸妈自己也生起气来,当街严惩孩子,以表示我有在管教小孩,就是乾脆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息事宁人。而无论采取哪种策略,父母事后不是自责太严格就是担心太宽容。事实上,要帮助孩子改善发脾气的状况,必须先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比较容易生气?一气起来总是惊天动地?
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想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时,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就是生气;而如果没有后天的教养和教育来引导孩子学习调节情绪或解决问题,生气的情绪很快地就会引发攻击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这些语言和动作,是用来对抗阻碍我们的事情,让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生气」本来也具有很重要的生存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激发行动、移除阻碍、带来改变。
尽管生气对生存来说很重要,但是,有些孩子情绪本质比较负向,在生活中习惯先注意让他不开心的地方,也就容易把事情解读成阻碍或不顺。于是,像「事情可能会越来越不好;不顺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自己总是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类的想法,就会不断地冒出来,进而导致不愉快的情绪。虽然,有些孩子可能会先试着用压抑的方式来处理,但不愉快的情绪累积到超过负荷时,就会出现突然爆发的情形。
也有孩子天生对一般人眼中的「小事」比较敏感,这样的孩子心思细腻,当别人都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经如坐针毡,总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就算父母发现他有情绪而主动关心询问,孩子也可能讲不清楚、说不上来,越来越挫折,接着就会发起脾气来。
另外,还有一些反应比较强的孩子,不论事情大小,都会用呼天抢地的方式来宣告他的心情。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习惯以强烈的方式来表达生气、愤怒,不但没办法纾解情绪,反而会越来越激动,甚至出现失控的行为。虽然强烈的反应有助于让父母注意到他的状态,但孩子强烈的情绪也容易引发父母不舒服,甚至觉得有压力,并因此变得激动,而造成火上加油的互动,很难帮助孩子缓和情绪。同时,孩子又会从父母的反应中,学到以激动的行为来回应别人的强烈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更让人觉得他脾气暴躁。
当然,生活上不断遭受挫折或压力过大的孩子,情绪也会变得容易引爆。许多生活小事,如:学习、写作业、和朋友交往…等,对孩子来说都是压力,如果过程困难、屡遭挫败,又刚好碰到较大的压力事件,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和朋友冲突、家中有变故…等,压力持续累积,孩子来不及纾解调节,他的情绪火山就可能会爆发。
除了本身的特质之外,当孩子情绪来了,父母或其他大人的回应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要求严格,却比较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内在就容易出现强烈的挫折感,而被忽略、没人理解引导乃至于说不出口的情绪感受,都会转化成更强烈的挫折,并累积为更强烈的愤怒。比如孩子紧张、难过、委屈时,如果没有被适当的接纳、引导,或是父母当下没有察觉,反而求好心切地指责、教导、要求……也会导致孩子把爸妈的指正,解读为挫折或阻碍而开始生气。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就是在和孩子互动时过度地逗弄孩子。开玩笑的逗弄可以让亲子之间增加一些趣味性,原本是亲子关系中很好的调剂,但如果太刻意地让孩子得不到他要的东西,或者让孩子面对不喜欢的刺激,如:当孩子正专注地玩游戏时故意捣乱让他分心,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举动在他预料之外,而有点惊讶或者感到趣味好玩,但当逗弄的频率太高,或者逗弄过头而超出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时,这些逗弄反而会变成挫折,让孩子觉得无法控制局面或事情而生起气来,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外在刺激的不确定与没把握,就会造成情绪不安、起伏不定。
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暴躁易怒的情绪?
面对像小凯这样的情况,父母多半会先试着和孩子沟通,又因为不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所以常会以「询问」的方式,来帮孩子找到源头、解决问题。殊不知,对于还处在生气状态的孩子来说,一直被问问题,自己又摸不清楚、讲不明白,情绪往往会更加强烈,也更容易激发爸妈的怒气、引爆亲子间的冲突,最后以相互吼叫或责罚收场。面对孩子发脾气,爸妈可以试着掌握以下原则,帮助孩子调节生气情绪、掌握表达方式。
Yes!家长可以这样做!
1.要淡定回应
发脾气的孩子通常最容易引发父母不愉快的感受,就算本来没有生气,心里还是非常不舒服,所以会想要好好地「教导」孩子,也因此在管教时难免会以「大声」、「严厉」…等高强度的口语或非口语讯息,展现在孩子面前。
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应,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惧怕而暂时就范,但原本情绪反应就比较负向、强烈,又总是坚持很久、不易转移的孩子,通常情绪反应会变得更大,也更无法达到父母原本的管教目的。因此,在「教导」孩子之前先帮助孩子缓和情绪,是面对爱发脾气的小孩最重要的第一步。
爸爸妈妈可以用较轻的语句和语气,以及较温和的态度来回应孩子,以小凯为例,爸妈可以这么说:「你今天好想吃饼乾喔」、「晚餐不能吃饼乾,你一定很失望、很难过…」、「爸爸知道你真的很想吃饼乾喔」,透过温和坚定的语气和态度,让小凯的情绪被温柔地照顾到,接着才能进入平静的状态,也才能从中学到爸爸妈妈要教他的道理。
2.要引导放松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生气」的生存目的是要移除阻碍我们的目标的人事物,而移除这些阻碍常需要我们身体的参与。因此,当我们处在生气情绪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发生一些变化,包括血压上升、体温上升、肌肉紧绷…等,以准备好迎接挑战,当孩子生气时,也一样会有上述这些身体反应,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激动的状态。此时,如果能**觉察到身体的激动状态,并自主地做些放松身体的事情,就能让生气的情绪随着身体的放松而变得比较缓和平静。
不过,孩子的自觉与自处能力不是天生就会,而是需要家长教导,并从一次次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当孩子的身体因为生气而处在紧绷状态时,爸爸妈妈可以试着轻抚孩子的背部,顺着脊椎两侧轻拍慢抚;也可以轻轻按摩孩子的双臂,让孩子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除此之外,对各种负向情绪都适用的腹式呼吸,也是放松身体很有效的方法。
3.要先处理心情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会有一段时间无法接受跟当下情绪感受不一致的讯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来说,这时候父母说的道理、苦口婆心的劝诫,和他的生气情绪是不一致的,所以孩子有也就很难听得进去。
相信爸爸妈妈可能早就发现,当孩子生气时,你讲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孩子不只有听没有到,还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生气辩驳。此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情绪上的陪伴,陪着他让情绪过去;所以,除非事关重大,非得马上解决孩子生气的事情,否则最好先处理孩子的心情,像是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看起来真的是快要气坏了;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很生气…」,等他气愤的情绪比较缓和了,再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事情、解决问题。
Oops!爸妈千万别这样!
1.不发更大的脾气
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曾说:「生气是最危险的情绪!」当一个人生气时,除了会出现攻击行为,还会引发别人生气的回应,在亲子关系之中也是如此。爸爸妈妈在管教发脾气的孩子时,出发点都是想帮助孩子赶快回复平静、理性面对问题,但如果家长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引爆,因而发了更大的脾气,结果不只无法帮助孩子学会调适生气的情绪,还会因为模仿的作用,导致孩子更容易暴怒失控。
不过,做父母的也别过于自责,被发脾气的孩子激怒而生气是很正常的,只要有自觉,不要一路被生气的情绪带着走,也就很难得了。爸爸妈妈可以多学习一些方法,避免自己发更大的脾气,譬如:多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建立多元丰富的情绪调节方法,或者在碰到孩子发脾气时,先问问自己、多想一想:「孩子今天怎么了?」、「孩子的情绪卡在哪里过不去?」、「我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缓和情绪?」一旦养成这种对孩子抱持好奇的自我对话习惯,就更能够陪伴孩子回归平静,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情绪管理的行为模范。
2.不求当下解决
有些时候,孩子会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生气,当然,这很可能是孩子想要的东西并不适合给,也可能是当下无法给他。父母常会在「不希望孩子予取予求」和「不想要孩子脾气爆发」之间摆荡拉扯,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受;而为了解决自己心里的难受,父母可能会采取比较快速解决的方式,像是放宽标准直接满足孩子的想要,或者用威胁性的高压手段,要求孩子不再胡闹。
这么做虽然可能获取一时的成效,如:拿到东西的孩子马上就不生气了,或者被强压下来之后孩子就不敢再闹了,但这两种做法都会产生一些后遗症。一般而言,第一种方法,也就是让步妥协,会导致孩子食髓知味,从中学到「只要脾气闹得够大、够久,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至于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强力压制,则会让孩子以为生气是不对的,以及在有权力的人面前必须暂时低头不生气;但是,长期处在过度压抑、敢怒不敢言的状态,生气的情绪累积到超越可以忍受的极限时,孩子会爆发出更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引发生理上的症状。
另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视沟通的父母,以为只要用对沟通方法说对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盛怒情绪会挟持大脑、掠夺认知资源,使得孩子暂时无法理性思考;如果爸爸妈妈太想要在当下就把事情「沟通」清楚、把情绪「疏通」完成,通常都会成效不彰,反而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耐心的陪伴和等待,不要急着解决事情,孩子才有机会以自己的节奏消化情绪。
3.不做疏离式隔离
强烈的生气情绪除了让人难受,也容易导致失控的状况,因此,有些爸妈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快要失控,或者担心孩子继续发脾气下去,可能会出现失控的攻击行为时,会采用要孩子去某个角落或某个房间,坐在特定的椅子上或罚站…等「隔离」的方法,让孩子暂停一下。
以小凯为例,如果爸爸妈妈在小凯发脾气时,要小凯到冷静角落专用的椅子上坐一段时间,这期间小凯不能做想做的事情如:玩玩具、看绘本、看电视…等,希望小凯因为这个后果,学到以后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这就是「隔离」的方法。
「隔离」是处理行为困扰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把孩子「隔离」在无法接触到大人的环境,或者把孩子关在密闭、黑暗的空间如:厕所、后阳台…等,则是比较不恰当的作法。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在心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也会让孩子对照顾者或环境产生不安的连结,造成以后「不敢一个人独处、害怕待在密闭空间里」等其他心理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除了空间上的疏离,有些父母会以情感上的疏离来威胁孩子,要他控制生气的情绪,常见的反应如:「再生气我就不理你了、再生气我就不爱你了」,或是当孩子生气时,采取不理会、不回应的冷漠态度,这些方式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情感上的不安,并因此更容易乱发脾气喔!
心理师小叮咛
暴风雨来临时,难免会造成很多困扰和损失,但带来的雨水却又是生存必要的养分;生气也是如此,同时具备了破坏的力量和生存的功能。常常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温柔的对待,让孩子在情绪风暴来临时感受到「一直都在」的爱,让他有勇气面对灾情、有能力弥补损害,孩子就会知道:心灵永远有回归平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