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约翰‧拉贝(John Rabe)是一位德国商人,他因为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成立安全区,救下了二十万的中国人而广为世人所知,然而却因为一个抉择,而让他的一生中留下了遗憾……
约翰‧拉贝(John Rabe)出生于德国汉堡市一个传统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船长。他小时就受洗成为教徒,幼时就深受马丁路德的基本教义影响,他信奉《十戒》以及《旧约圣经》爱世人的原则,他认为要爱身边的一切人,就像敬爱上帝一样,这价值观对他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十六岁时,就因为父亲过世而离开了学校,开始在一家出口商行当店员。由于他为人谦逊、正义敢言,再加上乐于助人的个性,经由老板的推荐,他到非洲莫三比克的一家享有盛名的英国外商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学会了一口纯正的英语及国际商务的能力。
约翰‧拉贝在童年时,就经常听到父亲谈论在中国的游记见闻,也欣赏着父亲带回的中国艺术品。他于1908年前往中国经商,辗转受雇于德国西门子中国公司,在中国生活几年后,他接触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爱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就在中国定居了下来。
南京大屠杀 拯救二十万中国人
1917年,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对德国宣战,这时在中国境内的约翰‧拉贝也被迫返回德国,但三年后他又再度回到中国。1931年,他升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在这段期间,德国及世界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当上了德国元首。
当时纳粹党透过没收犹太人和宗教人士的财产,扩大军事支出的规模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结束了国内大规模失业的局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希特勒的声望与日俱增。但是另一方面,纳粹对异议人士也大加整肃,在纳粹统治初期,就有成千上万政治受害者死去或失踪。
约翰‧拉贝是一个爱国者,他长年待在中国,所以对纳粹的暴行一无所知,他以为希特勒对德国经济有贡献,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者。1934年他在南京建了一所德语学校,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必须成为纳粹党员才可以申请教师和教学经费的补助,为此他于1934年加入了纳粹党,这一举动为他日后的苦难埋下了伏笔。
1937年7月,日军开始侵华,到了12月已兵临南京城。此时,大多数外国人都选择了出逃。约翰‧拉贝觉得他有责任留下来保护民众,他最大的忧虑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城内的难民。在日记中他写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被允许继续前进吗?我想不能!谁如果只看过一次人们怀中颤抖的孩子,在空袭中坐在防空洞里的情景,就会理解我的感受。”他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大学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由于他是德国人,可利用此条件向与德国同盟的日本交涉,所以他就接下了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日军攻入了南京城后,开始大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并多次闯入安全区。约翰‧拉贝起初以日记一一记录了那些事件,并列出闯入者姓名和部队番号向日本大使馆抗议。然而约翰‧拉贝的抗议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亲自上街阻止日军的暴行,他在街上大声呵斥向中国人施暴的日军士兵,并出示纳粹党的标志,日本士兵看到后只得离去。
为了安置百名妇女,约翰‧拉贝把自己的住宅腾出来,又在屋外展开一面德国纳粹党的大旗帜,使日军不敢对这住处实施轰炸。期间他亲自负责粮食的运送,又与日本军方交涉,禁止让日军士兵进入安全区。他还不断鼓舞安全区的难民们,让他们有活下去的信心,约翰‧拉贝的勇气和慷慨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佩。就连遭到他不断抵制的日本人也对他敬重三分。
1938年2月,在日本军方强烈的干预下,约翰‧拉贝被迫离开南京返回德国,因他这段时间的努力,才使得二十万的中国人幸免于难。
背负纳粹党的犯罪及红色共党的迫害
返国后,约翰‧拉贝四处公开演讲揭露日军暴行,他提交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给希特勒,希望他能制止日军的暴行。然而,纳粹的回应让他始料未及:没几天盖世太保就将他逮捕,同时带走了他写的6本日记和拍摄的关于日军暴行的影片胶卷,在审讯后盖世太保让其回家,但是附带条件是要“保持沉默”。
获释后他不能够再担任公司内的领导职务,到了1945年末,德国与日本先后投降,二次大战结束,紧接而来的是纽伦堡大审,希特勒及其所属的纳粹党做为二次世界大战发起的原凶,背负着两千万条人命。经审理:纳粹党、盖世太保、党卫军被判决为犯罪组织,只要是其中的成员,不论是否直接参与犯罪,都被归类为犯罪集团的一份子,同时背负着纳粹党在战争中所造下的一切血债,其数百万党员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至数年不等的徒刑。
约翰‧拉贝身在中国,不只没参与纳粹党所犯的恶行,还人道救援了二十万的中国人,然而他回国后未能看清希特勒及纳粹党的真面目,没有退出纳粹党,所以就自然成了被追究的对象,背负着纳粹在战争中犯下的罪业。他先后遭到苏联和英国的逮捕,连日受了多次审讯,这时盟军对纳粹党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任何曾加入纳粹的人员都必须撤销公职,甚至是私人企业的职位,约翰‧拉贝也因此失去了在西门子公司的工作。
祸不单行的是此时苏联红军占领了柏林,在德国境内的红军不仅大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还奴役了许多德国人为其劳动。对此,巴伐利亚军政府首长乔治·巴顿对盟军总部进行严正抗议,要求制裁作恶的苏俄红军,然而遭到漠视。1945年12月,巴顿将军因一场意外车祸不幸离世后(也有一说是遭红军特务暗杀),红军的气焰也就更肆无忌惮。此时年迈的约翰‧拉贝每天被迫工作十二小时,为苏联拆解工厂的机器设备,以换取一点点勉强糊口的粮食,甚至冒险跟在卡车旁捡拾掉下来的马铃薯,一家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约翰‧拉贝一家人生活情况传到中国后,国民政府(南京市)发起募捐活动为他们采购生活物资,之后,每个月约翰‧拉贝家族都会收到一大批粮食及物资。在1946年6月非纳粹化甄别委员会上,德国大使埃尔温.维克特及多位盟国人士为其辩护,约翰‧拉贝成功地退出纳粹党,与纳粹划清了界线,之后他重新被西门子公司雇用为办事员,也因此他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
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因中风逝世于西柏林,享年68岁,死后葬于柏林西郊公墓。他的墓碑上还刻着一个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下方才是他的名字。
从1941年开始,约翰‧拉贝在德国整理了关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两千多页记录。这份1996年才被公诸于世的日记,立即引起世界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约翰‧拉贝由于在抗战时期的义举,被世人美称为“东方的辛德勒”。有评论家认为,他保护二十万难民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在当时,甚至与其任职的西门子公司及德国政府的意愿相左,其道德勇气更胜于另一位在纳粹屠杀中挽救犹太人的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
参考书目:
《南京不会忘记约翰‧拉贝》王卫星 著 南京出版社 2016年出版。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原著 周娅 谭蕾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09年出版。
作者:仰岳
(转自: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