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名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史上垂名,他怎样画出人物神采飘然、气度非凡的神态?他的笔法,为何被称为“春蚕吐丝”或“铁线描”、“高古游丝描”?
《列女图》





《列女图》又称《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以绘画的形式传达了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列女传·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画面布局采用汉代通行的画法——“平列布局法”。现存的是宋人摹本,仅余二十八个人物。
顾恺之画这幅画时,特地以衣裾曳地来烘托列女的曼妙身姿,塑造出一种沉靓大方的动态感,又以衣带翻飞来显现女性那种款款雍容气度。
从顾恺之这种流畅连绵的线条及其内蕴的律动及凝重感,可看出他是受到篆书的影响,乍看甚为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注)。他运用劲挺而柔韧的细线勾勒人物轮廓,给人的感觉是圆润匀称,气味古朴,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又叫“铁线描”、“高古游丝描”。
而在设色方面,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染渲饰,再辅以微妙的面部表情,创作出来的人物无不神采飘然、气度非凡。
此卷另一个特点是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形制,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眉毛涂以朱色,体态轻盈,婀娜多姿,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部分面貌及南北朝绘画的渊源走向。
《斫琴图》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铺陈演化,《斫琴图》恰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这幅画描绘的是制作古琴的场景,制琴人都是些气宇轩昂、儒雅的文士,他们或挖刨琴板,或调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画面写实而生动。
画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古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记录制琴方法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乐器制造为题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画的右上角有一文士独坐于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定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斫琴图》在这一点上可谓极其传神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