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四大古...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四大古桥(上)

796
北京卢沟桥是华北最长的古石桥,结构坚固、工艺高超。(图片来源:大纪元资料室)

中国是桥的故乡,造桥历史长达三千多年。自周文王时期的渭水浮桥起,历代能工巧匠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数百万件杰作。一座座梁桥、浮桥、拱桥、索桥,如玉带、似长虹,跨越水流或山谷。它们设计巧妙、结构坚固,连接两岸人家,也串连起许多神奇的故事。千百年来,古老的桥梁承载着风吹雨打,日夜驻守,倾听岁月的低语、拥抱海河之壮阔。

河北赵州桥——世界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远观赵州桥,唐代小说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有此一评。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中国河北省赵县城南,横跨洨河。此桥由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于大业六年(61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建成1400多年来,赵州桥经过了10次水灾、多次地震和战乱,屹立不倒,实为建筑奇迹。

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嘉贞作《赵州桥铭》,赞该桥“用石之妙”:“赵州交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1933年冬,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在一首童谣的启发下,重新发现了被当地人称为“赵州桥”的安济桥。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赵州桥的长度为50.82米,宽约9米,桥高7.23米,跨度37米多。全桥设有一大拱和四个小拱。大拱的桥洞并非普通拱桥的半圆形,而是形如一张弓,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方重量,避免其中一道受损而影响其它拱圈。弓状大拱使得路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通过。

大拱两侧各有两个小拱,这种设计属世界首创,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重,还可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此外,拱上加拱,更显美观。

河北赵州桥,又名安济桥,由隋朝工匠李春建造,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Zhao 1974/Wikimedia Commons

赵州桥兼具美学与科学。全桥结构匀称,造型及用料与四周景色谐和相融,桥上的各个部件装饰精美,栏板及望柱上雕有各式石雕,包括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古朴动人。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著作《中华科技文明史》中写道:“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赵州桥自唐代起,经过数次整修。1954年至1956年的争议性修复显着改变了大桥的外形与施工工艺,令这座名存实亡。梁思成曾对此表示痛心和遗憾。

今天游客见到的赵州桥的栏板和栏柱,都是在那次大修中以新石料重制的,而发掘出土的、有千年历史的原栏板并未使用。桥面上传说中柴王爷独轮车留下的“车辙沟”和张果老骑驴的“驴蹄印”也是人工磨出来的。

北京卢沟桥——华北最长古石桥

“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意大利商人描述了自北京出发“骑行十里”后所见的石桥——卢沟桥,此桥因此被西方人称作“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永定桥”,因跨越芦沟(今永定河)而得名。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开工兴建卢沟桥,明昌三年(1192年)竣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它是旧时北京向西南方向的最主要通道。

凡亲临此桥者,无不赞叹其宏伟、古朴和美丽。高超的工艺、恢宏的布局、精美的雕刻,成就了一处传奇性的建筑。

北京卢沟桥是华北最长的古桥,结构坚固、工艺高超。(大纪元资料室)

1. 结构与工艺

卢沟桥有10座桥墩、11个桥拱,采用框式纵连式砌拱,拱券的跨径与桥墩的距离一致,由桥的两端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桥拱矢跨比率约为1:3.5 ,这使得桥的造型更加美观、桥面较为平缓而实用,但同时增大了建造的难度。

桥身全部用坚固的花岗岩建成,关键部位由银锭铁榫连接。桥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为流线型的分水尖,以减少水流对桥孔的压力。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边长26厘米的三角铁柱(俗称“斩龙剑”),用以迎击洪水和冰块,保护桥墩和桥身。

1991年,有关部门在整修卢沟桥的桥墩时发现,金朝工匠以“铁柱穿石”的方法固定桥基,而不是常用的“插柏为基”。文物考古专家和桥梁专家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世人前所未见的创新。

实地测量显示,八百多年来,卢沟桥的10个桥墩沉陷幅度最大未超过12厘米,足见桥基之坚固。上世纪70年代,曾有载重429吨的大型平板车从桥上安然通过,而附近的现代公路却无法承受。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帝作《重葺卢沟桥记》,简述了上一年修缮卢沟桥的情况,其中写道,工匠本打算拆掉桥拱重筑,可是当桥面的石块被拆开后,他们发现内部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结果只是桥面石被换新而已。

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亟也。夫以屹如石壁之工,拆而重筑,既费人力,又毁成功,何如仍旧贯乎?”

2. 石狮子

卢沟桥的两端,各有一对华表,昭示桥之尊贵。踏上长桥,一幅华美的石雕画卷展现在眼前:两侧的石护栏共有281根望柱,望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许多石狮,它们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呼之欲出。

《马可‧波罗游记》里写道:“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别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丽,雕刻甚精。”

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图片来源:大纪元资料室)

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是为何?原来,大狮子容易数清,可是在大狮子身上,工匠们还雕刻了许多小狮子,最小的才几厘米。它们或隐或现,似乎在和人捉迷藏,实在不易察觉。

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目前,经过统计,公开的通用数据为:卢沟桥总计有501只石狮。这些石狮大多为明清时期雕刻的,也有少量为金元时期雕刻的。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中描绘石狮说:“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

3. 卢沟晓月

曾经,卢沟桥边,拂晓时分,月儿西沉,月影倒映河面,清幽静谧。据说,金章宗完颜璟对此桥边月色甚为推崇,故送给此景观一个雅号——“卢沟晓月”,此景即成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明代邹缉题《北京八景图》说:“桥之路,西通关峡,南达江淮,两旁多旅舍。以其密尔京都,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故曰卢沟晓月。”

清乾隆帝御笔亲题“卢沟晓月”碑。(图片来源:大纪元资料室)

卢沟桥东端,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碑,原碑亭已毁。石碑的背面刻有乾隆的《卢沟晓月》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明月映照下,厚重的石板,负载了八百年的车轮滚滚、浊浪清流。桥下的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从波涛汹涌到30多年前干枯断流。失去了水的滋润,古桥也似乎陷入沉默。(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刘青松,《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
张敏杰,《一百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江西教育出版社会,2013年9月1日。

 

编写:高天韵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美莲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