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 中共发2019“出清令” ...

中共发2019“出清令” 僵尸企业僵局难破

268

【2019年02月02日讯】日前中共工信部、国资委等多部门发出2019年僵尸企业“出清令”,表示要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市场出清。不过中国僵尸企业的成因和现状,已预示“出清令”难破僵局。

陆媒《经济参考报》2月1日消息,2019年僵尸企业“出清令”已发出,目前工信部、国资委等多个部门以及陕西、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多地都明确了作战目标,将加码处置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退出实施办法等一揽子政策将推出。

经济学者田北铭则认为,清理僵尸企业是与虎谋皮,因为地方政府、官员与僵尸企业利益捆绑极深,僵尸企业往往涉及诸多腐败。田北铭认为,清理僵尸企业的最佳时机,是经济较好、就业较充分的时候,如今已是越来越难清理;僵尸企业这些年发展壮大,涉及的业务、债务链条非常庞大,涉及的人数庞大;现在在就业如此艰难、居民负债如此高的情况下砸掉一些人饭碗,他们何以维生。

中共治理“僵尸企业”的代价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资不抵债、自身无法持续经营,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维持生存的企业。僵尸企业不但浪费大量资源,且加大了企业债务风险、银行金融风险,以及大规模失业的社会风险。

例如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摸底发现,三年无所得税入库企业共1542家,却在寸土寸金的浙中占地2.57万亩;另一方面,由于无生存能力,僵尸企业需要外界不断地“输血”,尤其是吸纳了大量的银行贷款,降低了非僵尸企业获得信贷资源的机会,抑制了后者的成长。

不过在中国,有资格做僵尸企业的一般只有国有企业,事实上,僵尸企业主要就是国企,而且多年来一直是中共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人民大学国发院2016年《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指,全国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数量约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51%。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截至2016年4月16日,在全国1969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159家是僵尸企业,多数是国企。

中共最近这一轮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始于2015年底。

2015年11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要求2016~2017年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并明确到2017年末实现亏损额显著下降。

2016年国资委梳理出中央企业中,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2018年5月,国资委称,截至2017年底,2041户“处僵治困”央企中,超过一半(1200户)完成了治理工作。

看起来,中共治理“僵尸企业”似乎颇有成效。

据中共统计局数据,2017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总额,比2016年减少了23%; 2018年国企亏损总额同比减幅虽然降低至6.7%,但依然减亏240亿。

国企近两年大幅减亏,的确很大程度是中共处置“僵尸企业”的结果。不过,其代价却更加巨大,是整个民营经济的活力被中共的国企改革(包括处置“僵尸企业”)吞噬殆尽。

中共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2千万元以上)数量比2017年底减少了近7千家;亏损企业数量却增加了近1万2千家,增幅高达26%。而2018年和2017年,国企盈利同比增长了12%和42%。

鉴于大型国企几乎无法破产,以及国企整体盈利增长的现实,可以合理推断,2018年消失的近7千家大型工业企业,和新增加的近1万2千家亏损工企,基本都是民营企业。

这些数值意味着,中共治理“僵尸企业”和国企扭亏为盈的代价,就是“国进民退”:是大量民企被不公平的行政、经营和金融环境,给逼入亏损的困境,甚至被国企吞并,或者关门倒闭。

“僵尸企业”僵局难破

中共治理“僵尸企业”是与“去产能”相结合的。发改委今年1月称“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但僵尸企业却远未出清。

国资委1月份曾经承认“僵尸企业”不好处置,“最大的难点还在于怎么处置好债务处理和人员安置的问题”。

2016年的国发院报告指出,中国僵尸企业成因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维稳,而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同时还会制造出更多的僵尸企业;大规模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国企之间恶性竞争,以及银行业对民企的信贷歧视。

陆媒《21世纪经济报导》保守估计2017年僵尸企业(含长期未经营且未注销和清算的所谓“休眠企业”)超100万家。由于2018年中国经济下滑,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以地方国企为主的“僵尸企业”,其数量与2017年相比应该只增不减。

中共出清僵尸企业的方式,理论上是兼并重组,或者关闭破产。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国企改革、债务、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问题”。

大多数僵尸企业在地方经济中举足轻重,如果破产清盘,会对当地GDP和就业市场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行政措施、干预辖区内银行等手段,给僵尸企业“供血”,令其僵而不死。

因此,中共为维持经济增长和政权稳定的假象,“处僵治困”往往只能是兼并重组,或者叫“国企改革”。

不过,中共以“国企改革”治理僵尸企业,其实就是一场骗局。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就曾经警告中共,用“债转股”的方式消除银行坏帐,可能会允许僵尸公司“僵而不死”,增大银行风险。

至于其它的花招,例如横向联合、纵向整合、专业化重组,或者混合所有制等各种各样国企改革的幌子,跟“债转股”一样,实质都只是为了解决国企亏损和负债,是中共将僵尸企业等国企的负债和风险,转嫁到银行、民企和民众头上。

IMF和中国众多经济学者多年来一直呼吁,应当用市场化方式(包括破产清算),而非行政化的国企改革来治理僵尸企业,但中共体制注定其无法做到。

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共的“处僵治困”,只是从账面上消灭了一部分僵尸企业,并将其负担转嫁为银行的金融风险,以及民企和民众个人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更多的僵尸国企。

中共2019年“出清令”,破解不了僵尸企业的僵局。

 

(大纪元)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