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唐僧的真实原型玄奘,一生堪称传奇。此文以玄奘弟子记录下来的玄奘口述的经历及众弟子的回忆为基础,结合史书中的记载,力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他刚刚出生时,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身穿白衣,向西而去……母亲问: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去哪儿?儿子回答:我要去求法啊!
13岁即可以升座说法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出生在距洛阳30公里的陈家村(今河南偃师市)。
玄奘家世显赫,父亲陈慧,通达经术,且性情淡泊,不慕官爵。时逢隋朝政局衰微,陈慧便辞官隐居,虽屡次被举孝廉和任命,都称病不出,潜心研读典籍。
玄奘俗名陳禕,是家里第四个儿子。8岁时,父亲坐在案几旁教他读《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时,小陳禕忽然整衣而起,肃立一旁。父亲问其原因,他说:“曾子听闻老师教诲,尚且离开坐席。我做儿子的听父亲训导,又怎可以坐着不动呢!”

在父亲的教导下,早慧的小陳禕,崇尚古圣先贤,他学习圣哲的举止,不看不雅正的典籍,不结交嬉闹的玩伴,更不好逛街游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哗、百戏杂陈,小陳禕也能埋首苦读,不为之心动。他的性情自是温文尔雅、恭谨朴实。
陳禕5岁时,母亲过世;10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巨大的家庭变故,使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11岁,他就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学习佛法了。
隋朝的时候,出家人必须考试合格才给颁发证书,即度牒,才有资格作沙弥。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陳禕年纪小,不在候选之列。主考大理寺卿郑善果,见站在公衙门外的小陳禕神态超群,便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小陳禕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即“我想继承如来佛法,发扬光大”。
郑善果赞许这小孩志向高远、气度非凡,得知他出身名门,就破格将他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从此陳禕有了“玄奘”这个法号。
之后玄奘废寝忘食,潜心于佛典,到13岁时,他已经可以升座说法了,其美誉被传颂一时。
比名闻利养更重要的 是要解决佛法的究竟
玄奘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资格,受具足戒后,玄奘要遵守多达250条戒律。
24岁时,玄奘获得“三藏”的称号,这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也是最高级别的法师了。
但玄奘修习研讨佛法经典,发现佛法义理不圆满,没有定准。他不断探访高僧求教,南北游历,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疑惑却越来越深,因为他发现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自己也无可适从。
誉满京城的玄奘,虽然有了“佛门千里驹”的美名,但他觉得,比名闻利养更重要的,是对佛法的终极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