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學霸」或「學渣」,只是從一些普遍的考核維度來說,不一定是絕對的好和不好。當然,父母都希望孩子在上學後各方面表現良好,更希望提前給到孩子一些充足的準備。
你可能不知道,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們就進行了一項研究,並得出結論:造成孩子入學後成績和各方面表現差距的,是父母語言的多少。
BBC拍攝的紀錄片《寶貝:神奇世界》中也提到,孩子早期聽到的語言越多,以後掌握的辭彙量就越大,這能為孩子未來上學帶來巨大優勢。
但後來,麻省理工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真正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並不是辭彙量的多少。
01
辭彙量決定孩子學習成績?
這鍋人家不背!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開啟了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了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
研究結束時,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托德進行了回訪,結論是,那些辭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下圖展示研究中高中低三種收入水準的家庭的累積辭彙量,截至48個月為止,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受的單詞量是1300萬個,中產階級的孩子平均是4500萬個。
後來,「3000萬字的差距」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為了填補這個差距,很多父母開始給孩子更多的啟蒙教育,讀更多書,送孩子上更多早教班……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這個差距背後的驚人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辭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02
是的!
起決定作用的是多和孩子說話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孩子為研究對象,在他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他們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
也就是說,大腦活躍程度與兒童聽到多少辭彙無關,與貧富無關,但與他們聊天的輪流次數強烈相關。
什麼意思?父母和孩子的聊天頻次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比如從嬰兒除了從環境中學習,他們的認知、語言發展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
父母和孩子聊天,除了語言內容,還有肢體語言,成人的反應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這都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研究人員還發現,聊天不僅促進親子關係,還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談具有一種強大的驅動力,讓孩子多方面能力同時發展。
03
聊天方式有技巧
類似打網球,多來幾個回合!
當我們想通過給孩子讀更多書,或灌輸更多想法來彌補這「3000萬字的差距」時,不如多與孩子聊天,因為後者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影響更大。對大腦來說,最重要的是互動。
如何做到有效互動?
上面提到的聊天輪流次數是關鍵。這裡面的原則包括花時間傾聽,等待,不總是直接給答案等。
比如,孩子都喜歡問問題,如何回答也有技巧。
舉個例子:
孩子:樹是怎麼長出來的?
媽媽:還記得我們上次種綠豆芽嗎?(不要直接給答案說「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
孩子想起種豆芽的事:記得。
媽媽:你看,綠豆能發芽,發出芽來還會長出葉子。大樹是不是也有葉子?
孩子:是的。大樹也是綠豆發芽長出來的嗎?
媽媽:不是。綠豆是種子,種子能發芽。昨天你吃蘋果是不是看到了蘋果籽呀?
孩子:是的。蘋果籽也能發芽嗎?
媽媽:對啦,蘋果籽也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就是蘋果樹。不同植物,種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樹是什麼種子發芽的呢?
媽媽:那就看是什麼樹了。……
……
通過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線索,慢慢啟發下來,你會發現,孩子問的一個問題,媽媽就跟他進行了多次對話,還可以發散開去談論更多內容。好比在打網球,我們要跟孩子發球、回球,多打幾個輪迴。
04
孩子有情緒拒絕溝通?用共情的方式下手!
有一種情況網球就難以打下去了,就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的那部分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
當孩子有情緒了,即使是蠻不講理,大人也要負起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這種處理在心理學上叫共情。就是識別出孩子的情緒,再換回思考理解他的情緒,同時也明白孩子和我們之間的界限,從而做出溫暖而理性的反應。
不難理解吧?
這一步就像打網球時,等待球落到地面彈一下再打回去。也就是當孩子發來帶有生氣、委屈等情緒的紅球時,我們讓紅球在地上彈一下,變成綠色了再接。
舉個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業,對我們的催促很反感。這時我們先描述看到的情緒:「我知道催你寫作業,你很煩。」或者「嗯,我知道你還想玩。」
這樣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大人理解和接納,會平息一點。如果不接納他的情緒,指責他命令他,他會更對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緒壓抑下去。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回球了。同樣要給孩子綠色的球,別把我們的情緒直接發過去,可以不帶評判地表達我們的感受。
比如:「可是我擔心再晚沒時間做作業,作業寫不完啊。」或者「你到了作業時間還不寫,我很生氣。」或者「作業寫得太晚,就會晚睡,你明天很難早起。也耽誤我的時間。」
總之,隻描述孩子的行為,不加指責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這也是提醒他注意別人的感受。
雙方情緒都處理好了,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孩子說他的想法,我們說我們的想法,商量是馬上寫作業還是再玩5分鐘再寫。
如果商量過程中有情緒,仍然是表達: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需要如何做才能消除這樣的情緒。
這種共情式的對話,不僅追求的是和孩子的溝通更順暢,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決問題。重要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當我們羨慕富裕家庭裡那些口才好得不得了的孩子,那些上各種早教班、記憶訓練的孩子,那些有音樂啟蒙而多才多藝的孩子,不要忘了聊天這個塑造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這是任何家庭都消費得起的教育。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