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元宵节背后的内涵

元宵节背后的内涵

569
元宵节背后的内涵 。(图片:希望之声合成)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可见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到唐代已盛极一时。

一、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灯节。一般认为元宵节开始于汉朝。西汉文景庆祝戡平“诸吕之乱”与民同乐,是传说中最早的元宵节起源。汉高祖崩薨,其后皇后和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大将周勃、大臣陈平戡平“诸吕之乱”迎接代王刘恒即位称帝,而戡平乱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都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晚明南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图片:wikimedia commons)

据说正月十五元宵夜灯火大张、彻夜通明的庆典仪式,和汉武帝祭祀太一神有关联。《史记.乐书》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这段记载指出汉朝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甘泉寺祭祀太一神,从黄昏祭祀到天明,通宵达旦祀以盛大的灯火,而且常见流星划过坛的上方,天人共会。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二、元宵节演变

元宵节的灯,是节日的主角,元宵节又称灯节,有祭祀、敬神、驱邪、祈求光明之意。灯的种类繁多,按工艺材料分,有布帛灯、纸灯、琉璃灯、白玉灯、麦丝灯、竹灯等;按造型分,有梅花灯、荷花灯、仙鹤灯、长鲸灯、玉兔灯等,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灯上画着著名的神仙故事和历史故事,蕴涵着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丰富内容。

届时家家户户悬挂五色灯彩,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灯会大放异彩。君臣百姓都去观灯或猜灯谜,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敬天敬神、从善如流、弘扬正气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如展现神仙世界的大型灯组──鳌山灯,气势恢宏,体量巨大,荟萃千百盏华灯、山石、树木、楼阁,佛、仙、神的雕塑、绘画,以表现传说中的神仙及仙境,其景美轮美奂,使人仿佛进入仙境,正如明代王世贞写的“烟火楼台疑化国,高明世界正宸游。”还有各种佛灯、道灯、子牙封神灯、八仙过海灯、孔明灯、唐僧取经灯等,举不胜举,令人赏心悦目,益智增慧。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古人过元宵节时的热闹场面。(图片:国家博物馆)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闹元宵

在整个正月里,除夕合家欢够热闹了,初一万事新够喜庆了,但“正月十五闹元宵”却也必不可少。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热烈,有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愫,弥漫天上人间。“明月逐人来”,这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天送人间一轮满月,人间也回赠可与明月媲美的万盏花灯,再附上那独属于人间的狂欢与温情。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升平乐事图》清宫廷仕女、孩童,于庭院中嬉戏闹元宵。(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元宵节吃什么

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中,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舞龙狮、划旱船、放烟花等传统习俗,在吃的上,也就只有“北元宵、南汤圆”了。

在古代,元宵节一开始吃的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元宵或汤圆。据记载,南北朝时期多为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主要是用来祭祀、逐鼠,祈祷老鼠不吃蚕宝宝,以求农事顺利,还称不上是节庆食品。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追(即烤饼),

到了宋朝,出现了油锤和乳糖圆子。油锤以面团包豆馅,煮熟后放入新汲的水中冷却,再油炸,与今天的元宵做法相似,而乳糖圆子则与现在的汤圆无二。南宋时,汤圆的品种更为丰富。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等,汤圆成了元宵节必吃的食品。除此之外,宋人在元宵节还会吃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南北珍果,皂儿糕、滴酥鲍螺等等美食,种类十分丰富。

元宵节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浓厚。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驱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这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寄托了对温暖春天的渴望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