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黄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解释了这个耆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这里,这个“耆,长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耆是年长,另一层是说黄耆非常长。黄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类药中,没有比黄耆再长的,它最长可达两米多,比人都高。黄耆色黄,黄是脾之色,脾为土,黄是温之色,所以李时珍说:“黄芪是补药之长。” 她有王孙之称又有平民之风(价格便宜),为药食同源之品。
黄芪,其名字来历亦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神农本草经》写道: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黄芪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又名疮家之圣药;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李可老中医承传基地提出生黄芪七大特点:运大气、定中轴、健中气、厚土气、实肉气、充里气、托腐气。
黄芪在日常的四个妙用
举几个善用黄芪的小例子:
1. 痔疮小方(中医博士罗大伦祖传方剂)
【组成】黄芪9~12g、地龙6g。
【用法】地龙研磨成粉末,用黄芪煎水冲送服。
【主治】内痔,外痔。
日一次。
十男九痣,痔疮为气血运行差,血液在肛门那里回流受阻,局部压力大造成淤堵,静脉膨大外张,形成各种痔疮。地龙通络而活血,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此方尤其对治气虚型痔疮效果佳。
罗博士治一中年妇人,当时妇人痔疮发作很重,疼痛难忍,用此方第二天痛止,痔疮逐日减小,三天后消失。
2. 托腐生肌小方
【组成】大计量黄芪、酒大黄、乌梅。
【用法】水煎服,一剂药两日服。
【主治】正气不足,疮痈隐痛,不能托毒外出。
《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酒大黄长于走血分,降浊清热,升散火毒。乌梅敛降离位相火。
本人治一近六十岁妇人(2018秋季),在手肘外侧有一痈疮,隐隐疼痛,红热痛并不明显,肿势似馒头,脓头久不成熟,正气不足,难以托毒外出。西医建议开刀,引脓外出,妇人因惧怕动刀,转看中医,用方两剂,痊愈。
同门师姐,创此方,她治一女士,手指指甲内生脓疮,久久不愈。西医要拔指甲清疮。用方后脓出肌生,避免了拔指甲的揪心之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老师——托里生肌方: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熟地。主治:感染;患者正气不足;脓清稀有寒像,肌肉组织不能生长和修复。气血均不足。)
3. 实肉气小方
【组成】大计量黄芪,小量乌梅。
【用法】水煎服,一剂药三日服。
大剂黄芪实肉气,充里气,内经说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而黄芪恰恰有少火生气之力,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可治心脏二、三尖瓣闭合不全。乌梅敛降离位相火,避免久服气多生火,《内经》云:气有余便是火。
本人用上方医治一四十余年纪男士(2017春),他自小心脏二间瓣闭合不全,经西医检查确诊。不能做剧烈活动,但还不至开刀修补。服药前,参加公司脚踏车队,常常感觉体力不支,被其他队员摔在后面。服药小半年后,体力大增,骑车加速冲刺,可耐受快速的心跳,现在已经不满足原车队的水平,加入另一半专业车队。
4. 黄芪茯苓水
【组成】黄芪15~30g,茯苓15~30g。
【用法】水煎服,一日量。
黄芪:补气利水消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对于气虚导致的水肿,肾病引起的下肢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本栏目登载的方药,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翛然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