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马关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因其地势险峻让战马经常摔倒而得名,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古称为鸿上关、常山关或靑龙口关,它与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宋代内三关。
这里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北宋时期名将杨延昭(六郎)在这里率军御敌,因此更是出名。明朝时,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杨延昭的事迹,更是大幅修建了关口,并在附近以汉白玉雕成了“六郎碑”,文人马中锡也作诗歌颂他的事迹。
在当地百姓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北宋建国初期,大将杨延昭随着父亲杨业出征,收复大宋的失地,一路上势如破竹,打到了河北省唐县西北方的军城一地,这时杨业命杨延昭驻守军城。
当时辽国的大将军名叫韩昌,他武艺高强,有万人敌的称号,他骑的战马名叫狮吼兽,凭此在塞外征战数十年几无敌手,但是没想到,遇上杨延昭率领的将士们却是节节败退。

有一次,韩昌领着数万辽国精锐南侵,他仗着人多势众,大举侵犯军城。杨延昭得知后出城迎战,他骑着白马,手握蟠龙金枪,与韩昌大战了数百回合,一时难分难解。战斗中杨延昭全身好像有着用不完的神力,越战越勇,在双方长时间交手后韩昌渐感不支,边打边退,辽兵也逐渐地后撤到了一座山谷。
杨延昭率军追击,与韩昌的辽军继续作战,二人你来我往地连续打了三天三夜,辽军整整后退了三十里,但仗着人多势众,与宋军僵持不下。在作战中杨延昭与韩昌二人听到山头上有人大声喊叫:二位英雄该罢手歇战了!他抬头一看,只见山头上有一位白发老翁,旁边还有一座土地庙。二人这时也感到累了,只得暂时休兵。
这时杨延昭身骑的白马经过连日作战,已筋疲力尽,无力再战了,他只得从马身下跳下让马儿休息。一段时间后韩昌知道了这消息,就骑上战马继续向杨延昭袭来,他的这匹狮吼兽天赋异禀,稍事休息一下后便战力恢复。
杨延昭这时没了战马,孤身难以对抗辽国的骑兵,正愁得发慌。就在这时,他看到山头上冲下来了一匹战马,长得与自己的坐骑几乎一模一样,而山上的白发老翁与土地庙也不见了。杨延昭没做多想,等战马跑到了跟前就跃身骑上,挺枪迎战。没想到这匹马跑起来四平八稳,也通人性,要它往哪跑就往哪儿跑,骑着它作战更得心应手,这下子韩昌没几下就败下阵来,边打边退。
就这样辽军又被逼退了三十多里,到了一条大河边。这时杨延昭也有点累了,就从马背上跳下,让马儿到河边喝水,没想到这匹马到了河边一下水就化没了,好像就是泥土做的一样!原来先前在山头上喊话的那位白发老者是土地公,他见杨延昭的战马累倒了便出手相助,用泥土捏了一匹马,吹上一口仙气让它活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