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 现代人缺乏运动、营养过剩&...

现代人缺乏运动、营养过剩…中医说:这样「补」才能补对身体

239
韩式参鸡汤(pixabay)
韩式参鸡汤(pixabay)

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针对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大致可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重在扶正,然后进行调护。

冬至過後,日照向北迴轉,白天愈長,黑夜愈短,氣溫也隨之從寒冷漸漸回溫,因此冬至在氣候上有從寒到溫的轉折意義,故古書提及:「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也就是過了冬至,陰氣會盛極而衰,陽氣則自此開始生成,雖然之後仍會有小寒、大寒等節氣,但指的是寒熱溫度逐漸交替。

農業耕作方面須開始春天播種的準備,在人體養生的陰陽氣血層面更是重要的轉化點,所以傳統習俗中,民眾會趁冬至到來時,中國南方會吃湯圓應景,中國北方會吃餃子,都是利用此機會來進補,故唐詩曰:「天時人事兩相催,冬至陽生春又回。」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勞力活動較多,加上營養補給缺乏,歷經春、夏、秋三季後,往往透支過多體力和精氣神,故須趁冬季農休收藏之際,將全身精氣神補充回來,修復五臟六腑的功能。

人参(pixabay)
人参(pixabay)

現代人營養過剩,怎麼「補」才能補對?

古人觀察地球磁場與氣溫變化,到冬至之時,重新開始自然規律,保存陰液、補養陽氣,讓身體的陰液陽氣順接循環全身,才不會有陰氣內傷、腎氣內亂之問題產生。但對營養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冬令進補要根據體質,補對了才有用,補錯了反而讓身體不舒服,如果依循農村時代「溫補」的概念,往往造成上火體質,甚至火氣會「吃食身體的元氣」,越補越累,胸腹部悶滯熱感,但手足卻是冰冷的,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壯火食氣」。

据信传媒报道:台灣的冬天並不算很冷(特別今年算是暖冬,冷天數並不多),加上現代人平時的營養已經過剩,體質也大多偏濕熱(飲食作息相關),所以中醫師常建議冬天平補即可,不一定要溫補(大劑量當歸、肉桂或熟地等)。

而少數體質偏寒涼的民眾,則仍適合在冬天適度溫補;理想中的身體狀況,是氣血充足且運行順暢(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這種健康體質只要稍微吃點補氣養血的藥膳(些許黃耆、大棗和枸杞),即可禦寒。

缺乏運動、營養過剩(嗜食油炸)、作息不正常和慢性疾病纏身,導致體質變化而多偏向熱性,若又頻繁吃薑母鴨、當歸羊肉爐等溫補料理,很容易引發不適症狀,例如長滿痘子或皮膚容易發紅疹過敏。

常见的滋补中药(pixabay)
常见的滋补中药(pixabay)

中醫:針對不同體質,進行「溫補、平補與清補」

所以在吃補前必須先認識自己的體質,大略的分法是,口乾舌燥、易上火者可能偏向燥熱體質;自覺無口乾舌燥卻手腳冰冷、怕冷者可能偏向寒涼體質。所以想進補,首先考慮體質,再視季節氣候決定,一般來說,天氣愈冷和寒涼體質可吃些偏溫性補品,天氣愈熱和燥熱體質可吃些偏涼性補品。

中醫理論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與清補,「溫補」多採用可促進血液循環、能暖活身體的食材、藥材(丁香、紅參、天麻、五味子、何首烏、熟地黃、當歸、小茴香);「平補」多採用容易吸收、不會對腸胃造成負擔、性味平和的食材、藥材(百合、白木耳、茯苓、蓮子);「清補」多採用較寒涼、具退火、清熱、解毒效果的食材、藥材(石斛、沙參、玉竹、天門冬、女貞子、生地黃)。

傳統醫學強調從健康起居生活和均衡飲食中養生。只要日常飲食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規律運動,進補就不是必須的,如有需要,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

 

(本篇文章和圖片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