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传统文化 【文史】为一场地震 冥界筹... 文化沙龙传统文化历史回眸 【文史】为一场地震 冥界筹备了50年 2020-03-16 526 Share WhatsAppLINETwitterFacebookTelegramLinkedin 地震后的瓦砾 (pixabay) 他为官清廉,问心无愧。地震时,儿子死了,自己也被砸伤了脚,所以他认为天道不公。死伤的这些人,难道都是恶人? 牛树梅(1791~1875),字雪樵,号省斋,甘肃通渭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道光二十八年,牛树梅任宁远府知府,宁远府属四川省,府治在西昌。 据记载,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日,(1850年9月12日)夜,西昌发生大地震,震级约7.5级。全城簸摇动荡,屋宇倒塌,满城号呼鼎沸。又遭夜雨,无从往救。天亮时,城里一片废墟,被木石压身而死者不计其数。 知府牛树梅也被压于土中,虽然生还,只是脚部受了伤,但其爱子躬玉被压死了。 看到全城夷为平地、百姓家破人亡,悲愤的牛树梅写文章质问城隍神,指责他享受百姓香火,却不庇护一方众生,死了这么多人,难道死者都是恶人吗?况自己为官,始终清廉勤慎、问心无愧,无辜的儿子怎会死?牛树梅怀疑神明鉴察不明、天道不公。 到了晚上,牛树梅做梦去了城隍的府上。图为创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的鹿港城隍庙(大纪元) 到了晚上,牛树梅做梦去了城隍的府上,城隍神对他行宾主之礼,说:“先生理直气壮地著文指责我,是因您不明神明鉴察之道,所以特请先生来,以解除您的猜疑怨怒。 “凡是大的灾祸,都因众人积孽所至,绝非偶然。为了此次地震,冥界已经进行了五十年的调查和记录,凡不应遭受灾祸之人,早已移至别处,近期又造下新的罪孽之人,又将其移了回来。即便临时或许有些出入变化,但地府皆有案可查,绝不会漫不加察、冤枉人的性命啊。” 牛树梅说:“既然如此,难道全城中竟然没有一个好人吗?我和我儿子也要遭此天谴?” 城隍爷说:“城里还有三户人家,确实难以在短期内迁走,但现在均安然无恙。一家是某街的节妇,三世孀居,抚养一个小孙子;一家是某郎中,从来没有卖过假药,百姓请他看病,即使是深夜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他也即刻前去,尽心疗治;还有一家,是卖油糍的老妇人和她的小孙子,也并没有遇难。 “不信您回去查访,定能找到。至于您的儿子,因他前生孽重,也就难逃此劫,借此了债还业而已。先生您本来也在劫数之内,因您居官不贪,这次得以从宽,只是伤了腿脚。总之,上天的赏罚,慎之又慎,绝不偏私。既没有无妄的灾祸,也没有幸免的道理。理晓这些因果,希望您以后勉力做个好官,将来一定会升到按察使的官职。” 平遥城隍庙内部壁画。(Zhangzhugang/Wikimedia Commons) 牛树梅豁然开朗,马上致以歉意,然后辞谢而归。醒来后,他四处查访,果然找到了城隍神所说的节妇和郎中,他们确实全家安然无恙。因房屋矮小,他们的家被两侧的房屋遮蔽了,所以没有被发现;那位卖油糍的老妇人,经多次查找,后来在房屋椽子支撑形成的一个角落里,也被发现了。 牛树梅向她询问,老妇人说平时在这里卖油糍,凡遇老弱残疾,即使钱不够她也卖给他们,偶尔还会施舍油糍,不要他们一文钱。地震前一两天,买油糍的人忽然多了起来,于是她带着孙子连夜赶做油糍。那天突然地震,祖孙二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无法出去,三天都没有得到救助,幸亏有很多油糍充饥,没想到竟然活了过来。 牛树梅大为惊奇,他自咎德薄,不能庇护百姓,遂以民众疾苦为重,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并捐银1500两安置灾民。从此他更加深信因果,修省自己,勉力秉公廉政,案无留牍,讼无冤狱,民隐无不达,咸爱戴之,当地百姓称他为牛青天,他果然升职为四川按察使,当地百姓喜相告曰:“牛青天再至矣!” 牛树梅政绩显赫,清廷屡次考评他为“循良第一”,即奉公守法爱民的典范。同治十三年,牛树梅返回故里,致力于读书立说,著有《省斋全集》、《闻善录》、《牛氏家言》等,84岁寿终正寝。 同治十三年,牛树梅返回故里,致力于读书立说。图为清 张若澄《莲池书院》。(公有领域) 在四川德昌县城南关春牛坪,乡民曾自发捐资,为牛树梅树立“牛树梅德政碑”。“文革”时中共“破四旧”,他的德政碑面临被砸毁的危险,当时县文化馆的人便将石碑覆抹了一层白灰水泥,再刷上白粉,书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它才免遭毁损,完好保留至今,只是碑上还保留着一块水泥残浆。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缘,从现代科学角度讲,地震是一种地质变化现象,但其根本的内因,则是众生业力所感,人间天灾,其实绝大部分也都是人无德所致的人祸。 一切自然灾害,都与人前生今世的积累有关,其中因果玄奥复杂,不是普通人凭经验或学识就能妄加揣测论断的,世间看似杂乱无序、偶然随机,其实一切都有安排,“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为人间一场地震,冥界竟然筹措了五十年。而若想在灾变中转危为安,顺应天道、反躬自省、重德行善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 《通渭县志》 《清史稿‧循吏》 (转自大纪元) 作者:孙书香 责任编辑:李娜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