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 为中共党魁毛泽东造水晶棺的...

为中共党魁毛泽东造水晶棺的惊人内幕

622
1976年,毛泽东死后不仅没有入土为安,尸体还被掏出内脏,陈列在天安门广场示众。(AFP)

1976年9月9日,中共党魁毛泽东去世,持续十年的文革浩劫被画上了句号。然而,因为文革造神运动形成的对毛盲目崇拜的后遗症,中共决定仿效苏共,将毛的遗体永久保存。于是,“造水晶棺、修纪念堂、尸体防腐”这三驾马车旋即启程了。

本文讲述的,是造水晶棺过程中的惊人内幕。

全县出动,矿石去九留一“杀鸡取卵”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盛产天然水晶,水晶质量全国第一,号称“东海水晶甲天下”。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为世界罕见。

1976年9月11日——毛泽东去世第三天,东海县突然来了一位“北京特使”,他带来了中共中央迅速调运优质天然水晶为毛制作水晶棺的“一号任务”。

这“一号任务”不仅来头绝大,而且要求极高:选矿必须无丝毫杂质,每立方米气泡不超过2个。考虑到制作成棺会多次失败,水晶矿石的总量需要30多吨。如此之多的晶块,要从数不清的矿石中一块一块人工精选出来,任务超级艰巨。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曾任东海县105矿选矿车间主任的朱万珍,对那段压力山大的日子还记忆犹新:当时105矿的水晶库存不足,大量矿石需要现采,而东海水晶矿属于流沙矿,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鸡窝矿”,矿藏过于分散,一直是群众自发采矿,然后按斤收购。照这样,中央压给东海县30多吨矿石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于是,县委紧急决定发动全县人民一齐上阵。

当时很多事情都让路停摆了,全县围着矿石日夜连轴转。矿藏集中的安峰、平明、房山、白塔、石梁河、青湖等十几个公社,都被动员起来全民开采。青湖公社每天出动1000多人,石梁河公社14名社员来到田头搭起窝篷不回家,房山镇芝麻大队干部们带领第四生产队全体社员日夜苦战,采到了大批水晶矿石,其中一块重达400多公斤。

采矿不易,选矿更难。选矿是件技术性很强的细活,必须把粗选的毛料,用特制的小铁锤剥掉外皮,然后用肉眼凭经验去判断晶体里有无杂质, 反复挑选,层层把关,每块水晶都要经过“选料人自查、矿里职工检查、质检人员抽查、入库时再查”四道关。最后,还有国家有关方面专家一一检验,负责把总关。

105矿选矿车间的工人们昼夜奋战,时任车间领导的袁兴全回忆说,第一批任务是5吨优质水晶,要求6天完成,工人们必须一天干5天的活才行。连续6天6夜,选矿车间灯火通明,150多名选矿工埋头于200瓦的选矿灯下,精挑细选,顾不上睡觉,顾不上回家。同时,选矿车间外还有200多名辅助工在进行初选,一条龙流水作业。

朱万珍说,车间里95%的选矿工人是女工,我们几乎6天6夜没睡觉,终于在6天之内选好了第一批5吨特级、一级天然水晶,从白塔埠机场用军用飞机空运到北京。第二批任务是7天选出8吨优质水晶,也如期用火车运往北京。

从1976年9月到当年的11月15日,从东海用飞机和火车直接运到北京的特级和一级优质天然水晶共25.2吨。此外,又从东海调运5吨水晶到上海新沪玻璃厂,5吨水晶到锦州155厂。

朱万珍说:“这是一次不计代价的政治任务,水晶矿石淘汰率相当高,达到75%以上,一块拳头大的二级水晶,要按往常,就是成品了,可是制造水晶棺的水晶要求太高,二级水晶还要‘骨头里找肉’,带交口的部分不能要,带花纹的像工艺水晶的部分不能要,这样再敲掉几部分,只剩下指甲盖大小的一级、特级水晶,其余水晶全部弃用。300多吨水晶矿石只选出了35.2吨可用水晶,我们都把这叫‘杀鸡取卵’。”

制作成棺兴师动众,不计成本

1976年9月10日,也就是在“北京特使”到东海县下达“一号任务”的前一天,北京玻璃总厂也接到了同一任务。中央对棺体的设计制造提出最为严格的要求:“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地震、战争、破坏、损耗等要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当日,玻璃总厂召开领导干部会,传达紧急任务。成立了“一号任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全厂动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大力协作,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同时强调研制工作不止是生产仗、技术仗,更重要的是政治仗。

时间紧,任务急,玻璃总厂研究决定将任务分解,首先由608厂尽快提出棺体造型、棺内照明系统、遗体保护相配套的控制系统工作方案。603厂和605厂共同研制棺体的光学玻璃和水晶板材毛坯;608厂还要负责棺体的光学冷加工(研磨、抛光、成型)和瞻仰厅照明设备光学元件的加工、安装和整体调试。

此前,世界上只有苏联的列宁、斯大林和越南的胡志明用了水晶棺,都是苏联制造。当时中苏交恶,不可能前去考察。仅仅靠驻外使馆和曾经到过这两个国家的人提供的印象作参考,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供借鉴,等于从零起步,难度可想而知。

据当时参加水晶棺加工的窦铮、赵素萍等人回忆:加工设备是水晶棺能否制造出来的关键一环。608厂的光学冷加工设备当时只能加工直径1米的光学元件。即便是从国外厂家订货,周期太长根本等不起。几经周折,多方打探,终于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找到一台德国进口大型龙门铣床,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经历了79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在全国各参战企业的共同协作下,1976年11月27日,第一个棺体造型为65度的K9光学玻璃样棺告成。并通过了8级地震、密封、充气、降温等方面的试验。连同升降装置的模型,陈列在历史博物馆搭建的模拟瞻仰大厅里。同时被陈列的还有全国各地送来的二十几个样式各异的水晶棺模型。

那一天,中央高层来到现场,当时水晶棺里放的是一个毛的石膏像头,下面是一个穿好衣服、裤子、鞋子的人体模型,照明的灯光亮起,结果发现棺壁映出了几个人像的反射光。仅是因此,第一个水晶棺被宣布淘汰!为了彻底解决反射问题,中央当时请来全国该领域的近百位专家研讨会战。在后续水晶棺的制作过程中,先后遭遇了超大水晶材料焊接加工、尸体面部光学美容、水晶棺内外照明等等诸多难题。

为了最终能让毛用上真正的水晶棺,考虑到大块水晶板材的研制困难,中央领导小组专门为生产水晶板材的任务组织了全国众多最优秀的光学玻璃生产厂进行攻关会战。这些厂把他们制造的水晶板材毛坯陆续运到北京608厂进行光学加工。据史料记载,奉命参加毛水晶棺研制生产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北京玻璃研究所,北京玻璃总厂下属的603厂、605厂、608厂,上海新沪玻璃厂,锦州155厂,重庆157厂,成都208厂等等。

1977年毛去世周年前夕,用东海天然水晶制作的4号水晶棺如期完成。在此之后,又加工了五号水晶棺,作为防意外备份替代品。

为死人,差点儿要了活人的命

前文说过,水晶棺板的冷加工是在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的。当时唐山地震的余震时有发生。一天晚上突发余震,加工车间的屋顶啪啪作响,从顶棚上唰唰掉东西。操作工人们生怕出现事故耽误工期,他们顾不得个人安危,首先要保护正在机床上加工的水晶棺板,工人们立刻退刀停机,然后,迅速爬上机床,用自己的身体趴在玻璃上面。

一机床厂一位参加联合研制的车间主任,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再就是加班加点休息不好,先后两次晕倒在岗位上,被送到医务室躺上个把小时,就又回到车间继续工作。

608厂参加联合研制组的窦铮,肩负光学加工的工艺技术重任,设计出图、生产工艺安排、加工元件检测、加工过程中的很多具体工作一人承担。为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他困了就靠在墙角打个盹儿。有一次,窦铮快一个礼拜没回家了,大家担心他顶不住,劝他回去好好睡个安稳觉。他把注意事项反复交待清楚,才往家走。谁料,在回家途中,他骑在自行车上居然打起盹儿来,突然和一辆吉普车迎面相撞,鲜血从头上流下来,染红了工作服,被送到医院后头顶缝了17针,透视诊断为尾椎骨折。

结语

笔者在收集素材过程中,想百度一下围绕毛尸保存的“造水晶棺、修纪念堂、尸体防腐”这三项工程的相关成本有多大。前两项搜索没有结果,从本文披露的史料来推测,前两项费用可能会是惊人的天价。只有第三项“尸体防腐”勉强找到一个参考数据:“列宁遗体每年需100多万美金的护理费;遗体的衣服也要定期更换,是从瑞士特别订购的,价格昂贵达3万美元。”

水晶棺永久保存遗体,始于前苏联,并被绝大多数共产国家竞相效仿。这一做法不仅破坏全人类多数民族“入土为安”的风俗传统,败坏环境和风水,也给本国民众带来巨大而持久的经济负担。

好在,共产极权统治政权正在走向整体彻底终结,相信届时共产党特色的水晶棺保存尸体的异类文化,连同这一文化催生的所有产品,以及产品的“占有者”,都将被烟灭灰飞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娜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