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为民请命且以德立信 邓训积...

为民请命且以德立信 邓训积福荫及后代

429
“邓训岁活千人,遗和熹之庆。”示意图。图为晚霞下的雷峰塔。(图片来源:Yinweichen/维基百科)

邓训是东汉光武帝第一功臣、大司徒邓禹的第六个儿子,生于公元39年。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因为不喜欢文学,所以常常被父亲责怪。

汉明帝即位后,最初任命邓训为郎中,其地位仅次于尚书。由于其乐善好施、礼贤下士,许多士大夫归附在他的门下。

汉章帝时期,邓训被任命为谒者,监理从都虑直到羊肠仓间的漕运。此前十多年,太原地方官员已经驱使百姓疏通该区域的河道,但一直都没有完成,这是因为漕运要经过389个险要的地方。在此期间,被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邓训接受任命后,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测算,认为工程难以成功,就建议汉章帝停止这一工程,而改用驴车运输货物。这样不仅每年节省数以亿万计的费用,而且挽救了几千人的性命。这就是唐朝《冥报记》中所言的“邓训岁活千人,遗和熹之庆”的由来。

汉章帝时期,邓训被任命为谒者,监理从都虑直到羊肠仓间的漕运。图为清乾隆年间绘制的《潞河督运图》(局部)。(公有领域)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灭掉北方少数民族乌桓,乌桓单于遂心生怨恨,意图谋反。章帝下诏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以防其变。邓训上任后,采取了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百姓的措施,从而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竞相投奔的地方。

三年后,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都心甘情愿地追随其迁徙到边疆。北方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早就听闻邓训的威望恩德,因此在其任期内,都不敢南下侵扰。

章和二年,汉朝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羌族部落“烧当羌”首领迷吾等人,招致诸羌部落大怒,拟发兵报复。朝廷十分担心边疆再起战火,遂任命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对于汉朝的态度,诸羌部落更加愤怒,遂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加强联盟,最终集合了四万多人,前去攻打邓训。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先与武威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他们并不敢攻打邓训,而是想先以武力胁迫月氏胡人,助己攻打汉朝。彼时,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善战,所以每次与羌人交战,都能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与汉朝和北方少数民族同时保持联系,但汉朝仍时常收留他们,并为汉朝所用。

朝廷十分担心边疆再起战火,遂任命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对于羌人与胡人的战斗,很多人都认为对汉朝有利。邓训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张纡因为失信于羌族,导致羌族大动。我们在此驻守的兵力不足两万,加上运送军需粮草的费用,朝廷将要耗费大量钱财,而凉州的官吏百姓已然是命悬一线。”他认为此前胡人各部落不满意的原因,在于汉朝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恩惠、缺乏足够的信誉。因此现在在他们处境危急之时,应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起到作用”。

于是邓训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进城。因为这样的善举,湟中的胡人都说:“汉家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接纳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这也使得胡人倒向汉朝,皆愿听命于邓训。于是邓训从胡人中选拔出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当时的胡人以病死为羞耻。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选择用刀自杀。邓训听说后,就派人将病重的胡人绑起来,不但不给他刀子,还派医生医治他们。这样很多胡人都被治好了,大人小孩无不感激涕零。

后来,在邓训调集兵力对迷唐发起攻击时,胡人都争相效力,打败了羌兵。

清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之〈戒饬宗族〉,描绘邓训的女儿、东汉和帝皇后——和熹邓皇后的事迹。(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爱戴他的胡人,每天来哭泣吊丧的有几千人。按照胡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只能骑着马高声呼号。然而,在邓训去世后,所有胡人都大声哭喊,甚至有人还用刀子割自己,并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追随而去吧。”

而在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听闻噩耗后,也奔走吊丧,以至于城中人都走空了。邓训得民心如此,苍天可作见证。

在外乐善好施、体恤下士、以德立信的邓训,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其一生所积的福德也荫及后代。整个邓氏家族多人都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但却没有外戚跋扈的恶行。其女儿邓绥德才兼备、智慧超群,被选为皇后,在汉和帝去世后,辅佐过两朝幼主;其儿子邓骘位极人臣,在朝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在家恭顺节俭、孝感动天。

明朝初年,护羌校尉所在地西宁开始有了城隍庙,邓训被奉为主持正义、惩恶扬善、护佑平安城隍爷,可见他在当地民众中的威望。

参考资料:《后汉书‧邓寇列传》
文/许茹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苏珊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