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蒋介石自幼信奉佛教,担任民国大总统时身边有一位通天国师,帮助蒋介石击败日军。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国师说出了“八字真言”,但蒋介石不解其意,未能遵循,最终痛失天下。
蒋介石九岁丧父,由母亲王夫人抚养长大,王氏是虔诚的佛教徒,时常给儿子讲解经义,蒋介石从小就信奉佛教,对神佛有敬畏之心。
成年后的蒋介石饱读诗书,天资聪颖,博古通今,学贯东西。辛亥革命打响后,他投笔从戎,深得孙中山的赞赏。为消灭军阀,统一国家,孙中山委派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负命出山,两年后,北伐告成,中原统一。
通天国师 辅佐蒋介石
据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说,蒋年轻时受家乡雪窦寺大和尚启蒙,敬仰佛门,所以终身不留发。宋美龄信仰基督教,受夫人影响,蒋介石1930年受洗礼入教,成为基督徒,每日虔诚地祈祷。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蒋介石对佛教和高僧的敬慕。
蒋介石身边有一位国师——七世章嘉大师,是一位修行得道的高人,通晓“天人之际”,是蒋介石身边的高人中道行最高的一位。
章嘉呼图克图(lCang-skya Khutukhtu),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青海-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转世活佛”。呼图克图是蒙语,意思是“圣者”。章嘉是姓,因为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家村的张姓人家,所以被称为张家,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改为章嘉。
一世章嘉修成圆寂后,转世。转世灵童在4岁时被寺院找到,入寺院修行,被确认为二世章嘉。 8岁奉诏进京,在喇嘛庙中修行,后来被康熙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喇嘛”,管理蒙古地区的喇嘛事务。 65岁又被康熙帝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管理北京地区喇嘛教事务。
这位七世章嘉,光绪十六年(1890年)降生在青海,被认定为六世章嘉的转世灵童后,接入寺院开始了藏传佛教的修行生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世章嘉再次被封为前世的称号“灌顶普善广济大国师”,掌管内蒙古、青海、东北、华北的多个大型喇嘛寺院。
1927年,七世章嘉被中华民国政府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蒙旗宣化使,协助中央政府处理边疆事务。北伐胜利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民国又加封七世章嘉为“净觉辅教大师”。
蒋介石不解“八字真言”
然而,蒋介石对七世章嘉只是敬慕,而不能像朱元璋、李世民那样,顺着“国师”指示的天意而行。
七世章嘉曾为蒋介石说出两大预言。在七七事变前,章嘉大师预言:“迁都重庆,抗日可胜”,这对当时迷茫中的蒋公,如醍醐灌顶。蒋介石后来从南京迁都重庆,将重庆作为陪都,在重庆指挥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章嘉大师又预言:“胜不离安,败不离湾”,建议蒋公定都西安,以定延安。蒋介石不懂,也不以为然,依旧还都南京,致使中共在延安迅速壮大。最终蒋公丢了天下,败退台湾,痛悔已迟。
七世章嘉,生前并不为世人看重,只是很多佛教徒尊崇他。当时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有了他,却丢了天下败退台湾,可见他并没有真本事。国民党战败,七世章嘉也去了台湾,1957年,七世章嘉在台湾圆寂前,宣布“不再转世”。
七世章嘉大师圆寂后,烧出1万多颗舍利子,大如绿豆的彩色舍利两千多颗,米粒大的七、八千颗,还有舍利花,头顶骨上刻着咒语,举世皆惊,世人方知他是得道高人。
虚云和尚预言二战结局
据史料记载,另一位高僧虚云和尚,也曾为蒋介石预言过二战结局。 1942年11月,中华民国主席林森等前往南华禅寺,迎请虚云和尚到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
12月9日,由林森、蒋介石发起,戴季陶任法会会长,虚云和尚主法的“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分别在慈云寺、华岩寺同时设坛举行,为期49天。
据悉,当时很多民国政要都皈依在虚云和尚门下,虚云是蒋介石的座上宾。在法会期间,蒋介石问虚云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战局如何?
对蒋介石的突然一问,虚云没有回答,想了想,从口袋摸出一张便签纸,请人拿来一把剪刀,一剪刀把纸剪成了正四方形,又将纸角对角连折三次,之后横着剪下三刀。纸屑飘落,纸张打开,虚云老和尚手中的便签先后成为三个字,一个是完整的“十”字,代表十字意大利军,一个是“卐”字,代表德国,还有一个是代表正对中华领土肆意蹂躏的日本国“日”字。
虚云老和尚沉思片刻,才说道,这一次抗战胜利后,中国还会有不同的面貌出现。蒋介石疑惑,问是什么样子的不同面貌?虚云和尚沉默不语,不再作答。
正如虚云和尚预测,三年后“十”字意大利最先无条件投降,德国战败,“日”本也不得不签署投降协议。紧接着,国共两党内战开打,1949年蒋介石退居台湾。
虚云拒见毛泽东
坊间流传,中共建政后,中共前党魁毛泽东有一次在武汉,听说了虚云和尚的事迹,很是动心,想叫虚云到武汉来,却被拒绝。虚云和尚说,自古法王大于人王,毛泽东要皈依,叫他到南华来,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虚云不仅拒见毛泽东,而且拒绝到中共组建的佛教协会担任会长。 1953年,中共当局邀请虚云到北京养老,但当时已114岁的虚云老和尚拒绝了中共的邀请,在佛源、觉民等禅师的陪同下,虚云步行到达江西省永修县的云居山修行,在此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