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样一首五言绝句的名字叫做《春晓》,相信许多人从小就开始背诵了,它写出了在春季的早晨,睡着的人醒来时所感受到的生活场景片段,描写了一种惜春的感情。意境十分优美。
作者俞天立分享了写下《春晓》的诗人孟浩然的生活经历。
孟浩然(公元 689—740),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的诗大多以写隐逸和田园生活而著称,其清淡、自然的诗风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春闱落第
开元十五年春夏之交,正是长安春闱的时日。
所谓「春闱」,就是唐宋礼部试士、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会试都在春季举行,称春闱(闱:考场)。
一位目不惊人的中年男子,一路跋山涉水、饮冰食檗,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京畿之地。
这春闱折桂,扬鞭策马中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是一场从不间断的梦,他已期待了多年。
他叫孟浩然,尽管那时候几乎没有人知晓他的声名。

可是揭榜的那一刻,他愕然了。
他左找右找,却怎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这场原本绮丽娟秀的梦境瞬间惊醒,只剩通体的冷凉、无边的落寞。
春闱落第,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落到自己头上,终究是心有芥蒂。
这多年的寒窗苦读、诵经阅典,怎么就甘心化作一抹齑粉?
这朗朗乾坤,却似有天无日。
田园「王孟」
好在那个盛唐时代,除了应试中举之外,尚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利用诗文赢取声名,从而使上层社会的青眼相加。
这条仅存的入仕的羊肠小道,或许是他最后的希冀了。
于是,他靠他绝妙无伦的诗才,结交了许多达官显贵、富家公子。
诗书唱和,推杯换盏,日子好不快活。
和王维的结识,更是令他酒逢知己千杯少。
此时的他定不会想到,他日后会跟这个男人,成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两位齐名的唐代大诗人,被合称「王孟」。

孟浩然和王维骨子里都有一种寄情山水、快马江湖的情怀,两个人的结识可谓是一拍即合。
怀才不遇
《独钓寒江雪──经典名作中的秘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举落第后,孟浩然还不死心,继续在京城里徘徊;挚友王维邀请他去官署参观,孟浩然很高兴地前往了。
两人正聊得愉快,突然皇帝驾到,孟浩然一下慌了手脚,无官无职的他,临时没处回避,只好藏进了一张大床底下。
玄宗皇帝走进屋来,只觉王维神色有些异样,便问发生了什么事?王维趁机引荐:「臣适才正与好友孟浩然谈论诗文呢,见您来了无处回避,只好让他藏到了床下。」
玄宗一听莞尔,他本就是个爱才之人,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孟浩然的大名我早已耳闻了,却从没见过他,快叫他出来吧。」
孟浩然赶紧从床下爬出来谢罪。玄宗考他:「你近来可有好的诗作吗?」孟浩然抓住机会,赶紧将自己近期最满意,又能表述心迹的那首〈岁暮归南山〉唸了出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卢。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用到朝堂去上书了,还是回到终南山那个破旧的小屋去吧。
因为才华不好,圣明的君主将我抛弃;
身子多病,连老朋友都与我远离。
白头发像在催促着我年纪老去,
暖和的春天一到,旧的一年都得被迫消逝。
我总是满怀着忧愁难以成眠呀,
看那松林间的月亮,夜里照着我的窗扉何等空寂
这本是一首好诗,情景交融;诗中孟浩然满头白发与被世俗放逐的形象真是令人心酸极了,任谁听了都一定要感动的!没想到诗中「不才明主弃」这句话,却刺激到了玄宗皇帝,皇帝大感冤屈:「是你自己没向我要求做官,怎说是我把你抛弃了呢?」孟浩然原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结果听到玄宗耳里却成了讽刺自己埋没人才。
因为惹恼皇帝,孟浩然这下连最后一丝想出仕的机会也没了。向来爽朗的孟浩然,只因这颗有求之心,失去了平时的从容与令人赞誉的高度,结果反而真正丢掉了官职。
山高水远
孟浩然离了京畿之地,孑然一身,浪迹江湖,从此不问世事。寄情于山水,快马走江湖。
人生本来就有许多选择,有些选择必定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安排。
断了入仕之念的孟浩然,一日来到建德江边夜宿。湖水平静而澄澈,一轮皓月当空朗照。他抚摸自己的须髯,想起半生无浮名,岂非如同这近在咫尺的广寒宫中人,遥看江清月冷?
可是有所失,也毕竟有所得。
这浓浓的羁旅之愁,也终于被山水之间的自在逍遥冲淡了。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他早已忘却了一切,如同那白鹭飞雁,翱翔于天地之间。
想起年轻的自己,与那友人郑愔竹林抚琴啸歌,「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有山风,有修篁,有美酒,有琴声。那时的生活,无忧无虑,好不自在。
远离了仕宦之途的孟浩然,再一次隐于鹿门山,与松涛清泉、林鸟山石为伍。
而和李白的相遇,就像是清风遇明月,两人个性中都有追求性灵飘逸洒脱的一面。
李白向来仰慕孟浩然的诗文,放在今天绝对是忠实铁粉一枚,平生共写诗十五首赠孟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