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4日】(欧洲希望之声记者亦非与郑平报导)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明居正应台湾侨务委员会邀请,于4月30日至5月4日在欧洲四国巡回演讲。虽然题目是《当前两岸关系之展望与挑战》,但明居正在演讲中开宗明义指,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不仅是两岸间的互动,还有中共的内政:一来,中共内政会直接影响两岸关系;二来,中共内政这几年会影响美中贸易战,再来影响两岸关系。因此,他用大篇幅阐述了习近平面对的内部环境及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并就相关领域做出不少预测。
除江泽民暗怀心病,为防被清算不断缠斗之外,习近平在内政方面还面对经济领域的危局。这一点,从他一上台就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去杠杆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明居正指,习近平清楚自己面对困境,所以“决定去杠杆,但是一去经济就萎缩,所以没办法,就只能重新再撒钱。也就是说,这么多年用钱堆出来的泡泡,本想一个一个挤破让经济健康发展,结果发现不能挤,一挤就死。”
几年前经济学家就形容说,中国经济就是抱着炸弹击鼓传花,危机不断膨胀,就看“死”在哪一任领导人手中了。
就在北京束手无策之时,美国总统川普于2018年6月启动了关税战。贸易谈判也已进行了数月。
目前,双方仍有分歧,但美国已经发出警告说,谈判不会永久持续下去,很快双方就会知道究竟是成功有望,还是应该从谈判中抽身离开。
协议究竟是否能够达成?明居正教授认为:
“从所有经济数据来看,中共一定打不动贸易战。但是第一,它一定要假装打,因为如果不假装打立刻会倒台;第二,假装打还不能认输,要节节打节节后退,然后说我打赢了,这才符合中共的个性。”
“所以美中一定会签贸易协定。美国也不会不签,签了对美国有好处;然后中国经济不会全线崩溃,美国也不需要把中国经济全线打崩掉,全打崩美国就‘瘸’了。”
协议一旦达成,习近平是否就可以松口气呢?明居正认为远远不是这样。他列出几项未来中国国民要面对的巨大难题:
“民企倒闭。现在大陆民企以大约每个月2%的比例在倒闭,这会使失业率上升,今明年官民冲突会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共提出千万青年新下乡运动。”
“外资流出,富豪会逃钱,中共更难向美国卖东西,那么外汇存底还会下滑。人民币会继续贬值来刺激出口,银行会再次降准然后印刷钞票。股汇房市会大幅波动。”
“粮食不足。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宣布去年主粮减产0.6%。中共向来把好事讲更好,坏事讲的没那么坏。所以如果他说主粮减产0.6%,我认为实际是5到10倍,减产3%到6%。情况持续恶化,粮价会大幅上升,到时候会有钱买不到粮食。最坏的情况:重回粮食配给制。今年年初我得到非常准确的消息,北京军区有高干寄大量现金回老家,让老家开始存粮食。”
之所以签订协定也无助北京脱困,除了中国经济本身已被前面多任中共党魁搞得千疮百孔之外,明居正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川普不仅打算打贸易战,“他要打货币战、科技战、经济战与价值观的战争。这会令中国经济全面下滑。”“可怕的是,在这种时刻中国最近却宣布再投资高铁与房地产,这是标准的饮鸩止渴。把泡沫催的更大更恐怖。”
本台此前的分析中曾提到,川普启动的关税战实为他全球对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部分,贸易战结束并不意味着华盛顿与中共的关系缓和。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就在美国官员放风说中美谈判接近尾声之际,美国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于4月30日在华盛顿发表了被部分观察人士称为讨共檄文的演讲。
他说:在华盛顿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中,越来越多人正在形成一个共识——习近平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成为美国,并最终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战略对手”;中共将毫无悬念地继续维持它的威权势力。美国需要重新调整对中共的政策,包括捍卫主权、强调对等、要求透明等;并且,美国还需要回到当年里根总统的承诺——倡导民主和法治,保护每个人的尊严、自由、权利和价值。
与去年10月做“新铁幕演讲”的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一样,鲁比奥也清楚的区分出中国与中共。他强调:不是中国,而是中共在将中国置于美国对手的位置。
明居正认为,彭斯去年的演讲意味着华盛顿调整了对北京的政策:
“川普说过自己崇拜里根。里根做过最大的事是令苏联与东欧垮台,川普要做的就是搞垮中共救中国。说他反共还是反华。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打了两个主要国家,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那么,美国打日本是反极权还是反日?美国打德国是反纳粹还是反德?同样道理,美国今天对付中共,是反共还是反华呢?”
观察人士相信,川普正是从经济入手,尝试对抗并瓦解中共。外部压力与内部经济下行交错,已经成为“核心”的习近平能在权力顶峰站多久?他该如何应对?
明居正说,其实彭斯在演讲中也表示“希望中国领导人能明白情况,改弦更张”,显然对习留有余地,现在习近平有三个选择:
“要么做李光耀,要不做戈尔巴乔夫,要不做蒋经国,习近平不是没有做蒋经国的机会,看他怎么选。”
习近平在政治、经济、外部三重压力下,究竟作何选择?各界都在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