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历史回眸 顺天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 文化沙龙历史回眸 顺天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后获盛赞 2020-08-13 363 Share WhatsAppLINETwitterFacebookTelegramLinkedin 隆裕大婚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民国二年,即1913年2月22日,一位在近代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子在北京紫禁城长春宫病逝,终年46岁。她就是清朝最后的皇太后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去世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为她办理丧事,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军政要员亦纷纷向名义尚存的清室致电以示哀悼,多地举行了悼念活动,外国驻华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3月18日和19日,民国政府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有逾五万人出席。在作为灵堂的太和殿正中,摆放着隆裕太后的画像,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大殿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其后,其与光绪帝合葬在崇陵。 不仅隆裕太后死后极尽哀荣,彼时不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公报》论曰:“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中国日报》的评价是:“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隆裕太后大丧(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认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后来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亦说她“德至功高,女中尧舜”。民国上将阎锡山亦不吝赞美之词:“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从上述评价看,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正是因为她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没有罔顾苍生的性命,而是顺天意而为,将国运长达296年的满清政权所控制的版图,完整地交给了中华民国。当时,清朝最后一位宣统皇帝、年仅6岁的溥仪,秉承隆裕太后的懿旨,发布了退位诏书,并由隆裕太后签字后生效,其中有三点值得一提: 一是承认退位的原因主要在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二是承认“共和立宪国体”,目的是“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三是委任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宣统帝退位诏书(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深知“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虽然在革命爆发后的南北和谈的整个过程之中,她也产生过一些幻想,但却坚持不以血腥之手段对付革命党,且没有耍过任何政治手段和搞过任何阴谋阻挡清廷退位,她所担心的只是皇室今后的生存以及宣统小皇帝的性命安危。 隆裕太后之举不仅让清王朝以一种很有尊严的方式谢幕,避免了可能的国家分裂、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也给予了民国政府以正式的法统地位,维护了大局的稳定,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可以说,清朝到民国的改朝换代,除少数地方有一些战斗外,基本是在很平静的状态下完成了过渡。这也是她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原因。 身居后宫却“开眼看世界” 隆裕太后,1868年出生,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是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成婚,次年立为皇后。与她同时入宫的还有瑾妃和珍妃。 由于隆裕相貌一般,且性格柔懦,加之她是慈禧太后选来监视光绪帝的,因此并不得光绪帝宠信。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她也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在后宫中非常安静,不敢多言,但她待人非常和善。 在曾与丈夫在中国传教的赫德兰夫人的眼中,隆裕“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它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光绪皇帝大婚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深宫中的孤寂使隆裕有很多时间读书。她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她曾和四格格、德龄一起探讨各国的情况,她说:“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身在后宫却能开眼看世界,她能选择政权和平过渡也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隆裕跟随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一年后,回到紫禁城。此时珍妃已死,但隆裕依然不得宠。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病逝,年仅3岁的宣统帝即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但并没有实权,宣统帝生父、光绪帝胞弟载沣为摄政王。此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摄政王的职位,隆裕太后最终做出了她一生中最难做的选择。@*# 参考资料: 《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一个美国人的晚清宫廷》 《清宫二年记》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苏珊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