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希望之声原创2020年12月19日】最近因为一个装修项目,有幸认识了个新朋友A,上周末去她家做客聊天,之后,我又去了另一个老乡的餐馆吃晚饭并和他聊了起来。有趣的是,前后见的两个人,就同一孩子教育问题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朋友A在国内时也算是个高级白领,三年前,她放弃了国内的工作和已经成熟的人脉网络,来到这个语言不通的北欧小国瑞典,经过努力攻读语言并渐渐融入这个社会,总算扎下根来。她坦言,这几年比国内辛苦,但是值得,因为为了孩子。
而我的老乡,是个厨师,十几年前通过婚姻关系来到瑞典,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很勤奋,他说来瑞典的这些年,感触最大的就是瑞典的空气、水质、食品卫生和环境治安都很好,瑞典人也有素质,但就是有一点不好——学校对孩子太放任了,在这个国家,似乎孩子就是一切,这令他无法接受,所以他想回国,原因也是为了孩子。
朋友A的孩子每天的日程排的很紧,课后有很多他自己喜欢的兴趣活动,比如去打羽毛球、游泳、拉小提琴、画画等等。我注意观察她的孩子,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礼貌、大方、得体,思路敏捷、活跃,无论走路或坐姿都很挺拔。她坦言,如果在国内孩子将整天忙于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和与报考重点中学有关的各种补习班,绝对没有时间来培养他的其他技能与兴趣,这样他的很多天赋就埋没了,而且学习得很痛苦,绝对不会有现在的这种快乐。虽然她在瑞典这几年比在国内少挣了很多钱,但她有很多时间陪孩子聊天和玩,从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得到了快乐,所以她认为非常值得。
而我的老乡,为了多赚钱,每天起早贪黑,在餐馆里的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基本没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每周休息一天,而这一天他也有自己的安排:首先,他需要好好地补上一大觉,睡到中午11点,吃过午饭,就要看最近一期的赌马信息,下午的任务就是研究马,然后投注。碰到圣诞节等假日,因为语言不好,所以基本不出去玩儿,要去旅游也是妻子带孩子们出去玩儿,而他自己不是上网看电影,就是研究赛马,以此消磨时间。
他说家里的分工很明确,妻子不用上班,在家照顾孩子,而他则一心把店里的生意做好。有时他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瑞典小学生,因为没有太多的作业,放学后就是玩,这样他反倒不放心,怕他的孩子没人管教而荒废了学业从而走上歪路,他希望老师用功课把孩子的时间填满,这样他就不担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了,他觉得中国国内的学校老师会更严厉地管教孩子,孩子因为怕老师就会自觉学习,也不敢出校门。
一天之内和他们俩聊天,比较之下,我发现就像儿时听过的一则故事——小马过河。他们是在不同层面去理解中瑞之间的教育差异。朋友A从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只是担心孩子的潜力不能更好地得到发掘和培养,人格会在畸形的教育体制下被扭曲。而我老乡从没奢望过他的孩子会有什么比自己更大的出息,只要能把功课学好,不干坏事,就是对父辈的超越了,而孩子潜力的发挥与人格的完善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所担心的是孩子拥有太多的自由时间,会增加他学坏的机会,而不是增加他发展特长的机会。他说“孩子需要有怕的人,否则没法管教。这也许也是当今国内很多上班族家长的看法吧。”
在老乡看来,如果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孩子,那就只能期望有一个严厉的老师让孩子“怕”。但是在朋友A的头脑中从没有让孩子怕的念头,她只是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培养他的自信,激励他做的更好。其实当家长拿着鞭子站在孩子身后时,这个孩子就已经是一个失败者了。一个没有理想,只是畏惧于暴力和管束的人,只能是一个奴隶——一个奴隶的心态。就算他在压力下取得了一点学习成绩,甚至得到了一些名誉地位,一旦这个外在的令他惧怕的压力消失,他一定会懈怠下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有的甚至会放纵欲望以至堕落。
也许这就是中国的学生小学中学知识水平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但上大学之后就被欧美学生赶上并超过的原因。而谈到在学术领域有所创新,获得世界级的奖项对中国的那些所谓的专家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所以中国人只得到过诺贝尔奖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却从未获得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奖项。
由此可见,即使父母来到了瑞典,如果不改变从国内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出来的孩子就只能是一个四不像。由此我想,我们这些从国内来的家长,如果用西方的宽松教育体制加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聪明与努力,再配上适应孩子特长的理想与道德来教育他,那么孩子们将来成为一个拥有理想的工作、舒适的生活或在工作领域有所建树的杰出人才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在这个国家宽松的教育体制下,把中国人的聪明用在偷懒与钻营上,就会毁掉孩子。
为了孩子,你是选择努力留下?还是回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