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为中华民国换来一年零三个月的缓冲时间。这之后,侵华日军的战略重点向华中集结。随着日军的南下,抗战开始朝着蒋公的战略布局进行。

蒋介石一边掌控全局,一边做鼓舞士气的工作。1937年12月28日那天,蒋介石约见了两个人:汪精卫、孔祥熙!这两位都力主跟日本和谈。蒋公要跟他们交交底儿,让这二位死了和谈这条心。
当时,汪精卫是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中正;孔祥熙则是行政院院长。蒋公知道,底下多少人都瞅着他们呢。他俩在抗战问题上悲观忧愁,影响很负面。

蒋公对汪、孔二人说:
“国民党革命精神和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求平等的份儿,没有向外来侵略者投降的份儿!订立什么不堪忍受的条件,增加咱们国家、民族、咱们子孙后代永远挣脱不掉的束缚,这事儿咱能干吗?这亡国灭种的责任谁负得了啊?!咱们全力拼死抵抗,哪管是最后真的不幸彻底失败,那也没什么可耻的,毕竟,咱们是在保家卫国的战斗过程中失败的!只要咱们国民政府不给侵略者留下丧权辱国条约的可耻签字,日寇就没有占领中国的合法凭据,咱们国家随时还有恢复主权的机会。”
三人商定,坚持抗战,不理敌人提的所谓“媾和”条件。对于这仗往下怎么打,蒋介石心里非常清楚:只有一条路可走:持久战!

1938年1月,蒋介石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那段时间,因为抗战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宣布改组,国防委员会成员由30人增加到75人,同时开始实行交通军事管制。蒋介石一边加紧备战,一边在各种场合、跟各种人士讲述持久抗日的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