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到奇美博物馆参观台湾收藏十九世纪绘画时,一幅唯美、细致、真实的作品——《向圣母祈愿》深深吸引了我,仿佛眼前有位美丽贤淑的母亲抱着很可爱的婴儿跪地祈求保佑一般。然而对于作者名字——威廉·布格罗是何许人也,我却毫无概念。后来有机缘到欧洲及美国,陆续欣赏到更多布格罗的作品,才进一步了解其事迹。
法国古典写实绘画大师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是19世纪最受欢迎、最为成功的画家之一,与安格尔(Ingres)、莱顿(Leighton)和热罗姆(Gérôme)齐名,他坚实的写实绘画功力,从光影的处理、精确的人体结构以及各种多变、丰富的姿态表情,在视觉的美感和真实效果上都极具说服力;加上沉稳内敛的用色,能直接触动观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那么,布格罗是如何养成了这样优秀的能力与才华?他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他出身于艺术世家吗?答案是‘非也’,他的成就完全是来自勤奋苦学。
布格罗于1825年出生在法国西部拉洛雪(La Rochelle)这个古老港口,幼年时期过继给担任牧师的叔父教养,学会了拉丁语,并熟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和新旧约圣经故事;到13岁读中学时,开始跟沙基 ( Lours Sage ) 学素描。
16岁时,布格罗全家搬到波尔多,他的父母原本是酒品零售商,后来改行经营橄榄油生意。家境并不富裕,后来父亲让他到波尔多半工半读,这期间他仍然努力学画不辍。到1844年,19岁的布格罗赢得了人物绘画大奖,更坚定了他当画家的决心。当时的巴黎是西方的艺术中心,虽然布格罗心中渴望前往,但家境困顿,即使父母多方努力,母亲努力作针线活,也无法凑足旅费成行。幸好布格罗的牧师叔叔多方奔走帮助,为布格罗争取机会为仕绅画肖像,一点一点地赚取学费。终于布格罗在21岁时如愿进入巴黎艺术学院,在彼柯( Picot ) 的工作室深造,开始了他学院风格的训练。
在巴黎,布格罗全心投入艺术的学习,大量阅读考古学著作,除了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外,也研究古希腊罗马人的服饰与生活习惯。他阅读的书籍包括一本《安卡列斯之旅》,是18世纪小说作者的考古研究,其中阐述了古代科学、艺术风格等,是创作历史画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布格罗除了钻研人体解剖和生理课程外,也阅读加尔医生的骨相学著作,文中说明从头颅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布格罗结合素描与人相学深入研究,对其在绘画创作的人物塑造上很有帮助。由此可知布格罗对学习和自我训练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优势条件。
1850年,布格罗以《赞诺比亚女王在亚雷客斯河畔被牧羊人发现》一作获得罗马大奖首奖后,得以前往意大利罗马法兰西学院美迪奇庄园进修四年,期间他在2位大师舒内滋 (Victor Schnetz)和阿洛斯(Jean-Paul Alaux)(他以前美术学校的校长)的手下工作;并利用此一时机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大师作品(特别是乔托的作品)。同时不忘到处写生,十分用功。
自意大利学成后回到巴黎,此时布格罗早已经崭露头角,作品愈见成熟,在当时的沙龙广受艺评家和民众好评,更被英国、美国收藏家所争购。随后运势亨通,不但接受宫廷的委托制作绘画,先后得到沙龙展首奖、法国荣誉勋位团的骑士勋章,后来又成为法兰西艺术研究院的四十名院士之一,这是法国艺术家的至高荣誉,一直到八十岁去世的前两年还得了勋章,一生可谓名利双收。
然而布格罗生活简单,并未因位高权重而放松自己,他不断作画,不断研究,创作大量的作品,画幅也不小,而每幅都那么精美、那么用心。布格罗的成就决非凭空得来,其所付出的心血和体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1984年,巴黎的大皇宫美术馆(Grand Palais)举行了一次布格罗回顾展,之后又巡回到美国、加拿大展出,布格罗的美学及精湛的画技使许多人感到惊艳,因为在一般美术史的记录中,许多人只知道十九世纪末有印象派,不知道同时代被视为守旧的学院主义绘画是如此的精湛。其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也赞扬过另一位学院派画家梅松尼尔 (Meissonier),认为“梅松尼尔(即学院派)比塞尚伟大”。学院派的价值逐渐重新受到重视与推崇。
布格罗的作品近年来更是逐渐“翻身”,为人重视。除了巴黎奥塞美术馆的馆藏,美国收藏家、富豪等古典绘画的支持者早已建立网站“Art Renewal Center”大力推广布格罗的作品;在台湾,台南的奇美博物馆也有不少布格罗的精美杰作。特别是人物写实油画这几年来再次风行起来,不少画家开始研究古典绘画,而布格罗作品正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最佳范本。或许不久的未来,艺术界及广大群众又会发现,从希腊、文艺复兴至学院派这些带来正向思维的美好艺术, 仍是西方最正统的艺术典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