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传统文化 旗袍——穿越百年的东方风韵... 文化沙龙传统文化 旗袍——穿越百年的东方风韵 2019-11-16 791 Share WhatsAppLINETwitterFacebookTelegramLinkedin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旗袍别具东方韵味。(图片来源:pixabay) 远看是一道风景,近看是一种风情,细看处处都是功夫,这就是旗袍,一款中国风浓郁的经典服饰。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旗袍无疑是东方服饰文化和美学的典型代表。其实,旗袍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经典范例。 在共产党统治的中国教育语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民国时期”被描绘为腐败、灰暗、民不聊生。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大师层出不穷的年代,一段东西方文化真正交融碰撞的历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儒雅优美的时代。恰恰就是在这个时代,旗袍风尚在中国达至顶峰,塑造了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绚丽的历史。 今天,人们谈到旗袍,往往早已超越了服饰本身。它是一种深具魅力的文化,一个繁复讲究的工艺体系,一种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美学表现。如果把旗袍仅仅看作一款可以勾勒女性曲线的裙装,则是对旗袍的误读。它虽然借鉴了西方服饰的剪裁和型态,但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它别具东方韵味。这种“韵”才是旗袍之美的核心。 中西并蓄的经典设计 关于旗袍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旗袍乃“旗人之袍”,肇始于清朝满族妇女的连衣裙式宽松长服,后来受汉人服饰影响,逐渐改良。 图中为两位身着宽松长款连衣裙的清朝满族妇女。(图片来源: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满族妇女的旗袍,款型平直宽松,下摆较为肥大。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旗袍吸收了西方制衣的立体剪裁,开始使用胸省、腰省、装袖和肩缝的缝纫技术,在长袍中加入了缩腰、胸褶、接袖等,从而将平直宽松的款型,转换为收腰合体的曲线衣型。 1920年的婉容和溥仪。(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图中为20世纪20年代的婉容和溥仪(右)——中国末代皇后和皇帝。照片中,婉容烫着时髦的卷发,穿着中袖印花旗袍,妆容精致,嫣然浅笑。 在成为清朝皇后之前,婉容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是一位可以讲流利英语、兼收中西文化思想的富家名媛。据传,婉容不喜传统清朝旗袍的“肥”和“厚”,曾请专用裁缝师李春芳改良自己的旗袍。 清朝之后的民国期间,“旗袍”最早在上海风行,最终成为颇具代表的中国女性服饰。早期,民国的女子们穿着布鞋和平底皮鞋搭配旗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高跟鞋逐渐流行,民国女子开始用它和旗袍搭配。 图中,最右边女子,身着的旗袍为三四十年代颇为流行的大格子印花面料;中间女子的旗袍为花卉图案,有深色滚边;最左边的女子穿了丝袜搭配旗袍。 在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旗袍款式基本稳定下来。彼时的私家裁缝们,将西式时装的元素,注入到追求流行的民国女子的旗袍中,使这种中西文化并蓄的裙装做到了极致。就这样,一个流转百年的中国时尚经典,在这些民国裁缝的指尖诞生了。在世界时装历史中,旗袍是东方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特点的服饰典范,其独特的文化韵味,让东西方女性都为之着迷。 “旗袍”产生并发展至巅峰的背后,是不可复制的民国风采,是一个自由、中西兼容、创意迸发的灿烂时代。 璀璨民国时代的亮丽风景 这里所说的“民国时期”,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至1949年中共统治开始的三十余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在这个自由、宽松的大时代下,激烈碰撞。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交融与碰撞中,民国期间民智开启,大师、才女层出不穷,各种书籍出版物纷沓至来。 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出版物中,《良友》画报被认为是当时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刊物。《良友》于1926年春,诞生在民国最具国际气息和时尚敏锐感的上海。其封面多为女性,以明星名媛为主。作为民国生活的记载者,《良友》封面见证了民国时期女性审美和时装的变迁,也记录了特属于民国女子的芳华年代,封面上女性的着装,多是各种风情的旗袍。 《良友》画报,封面为民国期间的影视明星阮玲玉。(图片来源ELITE LIFESTYLE杂志提供/大纪元) 《良友》画报1934年12月刊的封面,为民国期间的影视明星——阮玲玉。照片中的旗袍为高领、短袖、滚边的及脚长款旗袍。这款旗袍有完整的青黄色格纹图案,无胸部和腰部的捏省,从上到下,全身非常合体,当时裁缝匠师高超的剪裁和制作技艺,可见一斑。同时,本图旗袍上的滚边工艺极为精湛。所谓滚边,即包裹旗袍领口、袖口、开衩、底边等开口部位的制衣技艺。这种工艺的难点在于,保持衣服的转弯处线条之流畅平整。 传统手工艺珍之美 从量体裁衣,到镶边、滚边、盘扣和刺绣等,一件手工旗袍的诞生,涉及很多精细的工艺。这些工艺颇具中国传统特色,让旗袍在精致美观之外,更多几分韵味。旗袍的美,除了整体的形、材料和花色之外,就在这些精工的细节中。 黄柳霜(Anna May Wong),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她在图中穿着的旗袍,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服饰工艺——镶边。镶边就是在旗袍的衣襟、领口、袖口、开衩、底边等边缘部位,用不同于裙身颜色的布料缝合拼接。镶边上多带有绣花,一般用暗针直接缝在衣服的表面。图片中的镶边为“三镶”,共有三道。旗袍镶边可多至“五镶”、“八镶”,甚至“十八镶”。 盘扣,也是绽放在旗袍上的美丽文化符号。盘扣之轻巧、雅致、繁复、绚丽,充分体现出一件旗袍背后,工匠的传统工艺和手上功夫。盘扣的造型多种多样,如普通的一字扣、各式花扣(梅花扣、菊花扣、玫瑰扣、水仙扣子等)、各式动物形扣(如凤凰扣、燕子扣、蝴蝶扣、蜻蜓扣)、中国结扣(吉祥结扣、如意结扣子、同心结扣子)等。手工盘扣,可以让旗袍更有意境、更精致和唯美。 质量上乘的旗袍,往往会运用刺绣工艺——一种传承千年的中国手工艺珍。它是运用钢针将丝、棉、绒等彩线,在织物上,上下穿刺运作,从而勾勒出各种图案、花纹或文字的工艺。刺绣的面料往往华美尊贵,适合制作正式和重大场合穿着的旗袍。 华美尊贵的旗袍。(摄影:钟元/大纪元) 衣型细瘦浑圆,着装“贴身不贴肉”,这就是旗袍。从头颈、肩、手臂、胸、腰、臀到腿,它能够把女性轮廓,整体勾勒成一幅柔顺完美的曲线风景。款步行走时,两边的开衩让裙摆下角轻微飘动,旗袍的韵味就展现出——婉约、含蓄,挥洒着特有的,属于东方女性雅致、灵动之美。 20世纪40年代,民国最负盛名的女歌星,从左至右为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由图可见,当时的旗袍样式和花色已经颇为纷繁。(公有领域)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娜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