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5...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5) 敬天信神

599
泰山的碑碣石刻。(Rolf Müller/维基百科)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万代始皇帝

九、封禅祭天,敬天信神
秦始皇五次东巡,在最后一次东巡中归天。秦始皇封禅祭祀,敬天信神。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禅。史载黄帝曾至泰山封禅。在大战蚩尤于涿鹿之前,黄帝也是选在泰山脚下,大聚众神。《史记‧封禅书》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帝王当政期间要功勋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封”,指筑土坛祭天;“禅”,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之平地上祭地。并刻石(泰山刻石)立碑: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秦始皇出巡,曾于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对虞舜行遥望而祭之礼,相传虞舜死后葬于此山。秦始皇还登上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相传大禹当年在这里大会诸侯,始名“会稽”。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十、巡视天下,刻石颂德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公元前219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琅邪刻石),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其大意为:二十八年,皇帝登基。端正法度,整治万物纲纪。彰明人事之理,老幼皆适。圣智仁义,宣明道理。亲抚东土,慰劳兵士。诸事完毕,巡行滨海。皇帝之功,操劳根本大事。重农抑商,百姓始富。普天之下,众志成城。统一度量,书字同文。日月照耀之处,车船所到之地,无不遵奉皇命,人人得志满意。顺时行事,惟有皇帝。整恶治俗,跋山涉水。怜惜百姓,日夜不息。除疑定法,人人守纪。钦定各级职位,自负其则治理。举措得当,整齐划一。皇帝圣明,视察四方。无论尊卑贵贱,不得违越规章。奸邪不容,务求贞良。事情不分大小,皆应努力不怠。无论远近,务求严肃端庄。正直敦厚忠诚,事业方能久长。皇帝恩德,四方安定。诛乱除害。兴利致福。适时劳役,百业繁足。黎民安居,不动兵戈。六亲相保,盗寇尽除。欢欣受教,法规尽知。天地四方,尽为皇土。西越沙漠,南达北户。东起东海,北越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服。功过五帝,恩泽马牛。无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宁和睦。秦王兼有天下,立名而称皇帝,亲抚东土,到达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代帝王,土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见与否各异。互相攻伐,乱杀不止,犹刻金石,立碑炫耀。古代五帝三王,知识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欺凌远方,实不称其名,故不能久长。他们尚未死去,诸侯业已背叛,法令名存实亡。今皇帝统一海内,设立郡县,天下太平。显明宗庙,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群臣齐颂皇帝,刻于金石,永作典范。”
“皇”,《说文解字注》“大也;从自;自,始也。”后简从“白”。“王”之上冠“白”(王头上戴个“白”冠的意思),辉煌之王,以区别于一般“王”。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尚书·序疏》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于帝也。 “皇”,亦指神话中的神。
中国“皇帝”称号始于秦始皇,秦以后天子延用此称号。创世主既然安排秦始皇成为开元第一“始·皇·帝”,所赋予其傲视天地之荣耀与威风不言而喻。更者,人类道德总体趋势是下滑的,每个“千古英雄”有自己的上天授命。至秦时,人的道德已远不如尧、舜时代,引用当年治理亦不能奏效,始皇帝更需有大秦新皇朝治理天下,教化子民之律法措施。如此,秦始皇功绩甚巨,恩德甚大,不在三皇五帝下之情怀跃然石刻之上。
宋摹刻“琅琊台刻石”局部(公有领域)
秦始皇在东巡琅邪之中,在崂山与“千岁翁”安期生相见。安期生师从河上公。安期生与秦始皇“语三日夜”,畅谈修炼养生之道,还为始皇留书而去,并说千年后“求吾于蓬莱山”(汉‧刘向《列仙传》,晋皇甫谧《高士传》)。
第二年,秦始皇再次东巡琅邪、之罘一带,在登之罘后,亦刻石(之罘刻石)。其辞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大意为:始皇东游。追溯感怀功业,追诵大业根源。圣理国家,建立法度,突出纲纪。对外施教于诸侯与文惠,使其明达义理。六国之众,贪婪凶暴无已,残杀不停。皇帝怜悯百姓,派师讨伐,奋发武德。以正义诛之,以正信行之,威德远及,使其皆宾服。消灭强悍,拯救百姓,安定宇内。普施法律,治理天下,成为永远之准则。
“东观刻石”曰: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大意为:始皇春游。从臣皆感治国之道英明。圣法初兴,内治本疆,外诛暴强。军威通畅,震撼寰宇,终灭六国。一统天下,灭灾绝害,永停征战。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制定大义,明设规矩,有章可循。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百姓改化,远近皆尊同法,自古绝无仅有。常职既定,后嗣循业,永保圣治。
为纪念道家修炼飞升之茅濛,秦始皇将每年十二月之腊祭改名为嘉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纪》曰:
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茅)盈曾祖父(茅)濛,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因改腊曰“嘉平”。
茅濛之子在秦始皇身边做侍从,故始皇帝对茅濛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之事了如指掌。茅濛后代,茅盈、茅固、茅衷皆修炼成仙,即道家历代所尊崇之三茅真君。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第四次出巡,从上郡(今陕西榆林)过九原,经云中、雁门、上谷、渔阳、右北平,至碣石,并且刻有著名的《碣石门辞》。
其辞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其大意为:兴师用兵,诛灭无道,反叛平息。武力灭暴,平反无罪,民心归服。论功行赏,惠泽牛马,恩遍全国。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天下太平。拆除旧城,挖通川防,夷平险阻。地势既平,民不服徭,天下安抚。男喜耕作,女修其业,事事井然。恩盖百业,合力耕田,无不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
十一、身体力行,弘扬修炼
上古时代,人神同在,神迹常显。人们信神、修炼、得道成仙,并非罕见之事;名山大川之中,修炼得道长命数千岁者大有人在。古代圣皇们,如尧、舜、禹、黄帝等,治理天下的同时,会仙访道,修身养性,被认为是自然之事。他们在人间的使命完成之后,修炼成功、圆满飞升,也非个例。
后世之人,礼崩乐坏,道德下滑,人们离神灵越走越远,神也越来越不向世人展示神迹,修炼成仙逐渐成为出世修炼人之“秘”事,甚至渐渐被世人视为“神话”、几乎不可能之事。
然而创世主没有放弃其子民,因此不断派使者来提醒人们修炼提升、回归天堂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和最好归宿。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之修炼文化,乃是中华神传文化中最值得珍惜、保护之一部分。
道家修炼法门多为密传单传,不示外人。修炼乃修炼者个人之事,不修炼者岂知个中神妙?很多著史之人,不懂得修炼,以自己的狭隘观念取舍史实,使得很多真实修炼之神迹不能被记在史书中流传。很多史书中对秦始皇与神仙交往、谈道不记叙,认为是无稽之谈;对秦始皇身体力行,广传修炼、返本归真、成仙之道误认为贪生怕死,一心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引出一系列荒谬结论,误导后世若干代人。
其实始皇帝每次东巡皆留下许多神迹传说。
秦始皇对修炼之士十分尊重,也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神仙、真人、长生、修炼之理。始皇曾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他不只自己潜心修炼,身体力行,还为弘扬修炼、光大正道不遗余力。不仅在华夏本土民间、宫廷提倡,还多次派遣助手出海弘扬。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秦始皇和宛渠异人相见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臣先望其国有金火气动,奔而往视之,三鼎已成。又见冀州有异气,应有圣人生,果有庆都生尧。又见赤云入于酆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
秦始皇当年在碣石派遣韩终(又名韩众,韩种)等出海求仙寻药,并弘扬华夏修炼文化。今秦皇岛市即以秦始皇命名,盖因当年秦始皇曾巡游此处。韩终修炼成神,有很多历史记载,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韩国辰(秦)韩之国名即来源于韩终。古代朝鲜半岛新罗国亦是在辰韩基础上发展而来。李延寿《北史》列传记录:“新罗者,其先本辰(秦)韩种也。”
秦始皇东巡游荣成山为后世亦留下很多遗迹、传说。秦桥遗迹又名秦皇桥,在成山头南侧大海中,由海中四块巨石天然构成。由于礁石嵯峨,若断若连,随潮涨落,出没海面,其形如桥,似人工架设。
十六国时期《三齐略记》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十三山,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鞭之见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求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入海四十里,与神见。左右有巧者,潜画其像,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才立,后脚遂崩,仅得登岸。”
这一段记叙山神赶石为秦始皇造桥与海神相见所用,而海神更为秦始皇驱石竖柱,建成石桥。但秦始皇之随从者却偷画海神之像,惹得海神生气毁桥,因为海神有言在先,不图其形,如不画像,则和始皇相见。
当年,秦始皇调转马头回到岸边,身后修好之石桥开始崩塌,秦始皇刚登上岸,石桥便全部沉入海底,只剩下近岸边四个桥墩在波涛中乍出乍没,时隐时现,一直保存至今。直到现在,成山头之红色岩石上布满道道沟壑,为当年山神鞭挞出血所致。荣成山礁石因秦始皇而声名远播,被列入荣成八景之一,流传至今。
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再至琅邪时来到当年与安期生相见处,并为安期生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将天台山中汤谷改名为望仙涧。当年始皇帝所建安期公祠之遗迹至今可见。
近千年后,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为秦始皇圆了千年后再见安期生之宿愿,并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说到安期生,诗云:“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还在《古风之七》中描述见到安期公之场景:“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所指之卢敖即是当年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博士。卢敖当年深受始皇帝影响,辞官隐居,寻遇真人,授以仙诀,遂远遁深山修炼,道成飞升。后世之汉武帝于元鼎四年,还为纪念卢敖,在河南设卢氏县。
秦始皇在琅邪又遣徐市(音福)等东渡大海求仙寻药并广传中华修炼之道。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御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闻,始皇遣使赉草以问(鬼谷子)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光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琼田中,亦名养神芝。其叶似菰,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太平广记》)“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市入求玉蔬金菜,并一寸葚。”(梁‧萧绎《金楼子‧箴戒篇》)相传徐市是鬼谷子之徒,故秦始皇遣徐市等东渡大海相访。在日本,徐市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日本历史研究确认徐市即是日本之神武天皇。
韩终、徐市等不光带去中华文字及各种技术,更把中华神传文化带到韩国、日本,遂使中华神传文化在多个邻国扎根。韩国、日本等至今仍有许多当年韩终、徐市等东渡大海,及所留修炼文化及遗迹,为这些国家人民在日后得正法、修大道开启良好之端。
后世许多明君圣主也和秦始皇一样,不光自己敬神修炼,采药炼丹,也派遣手下飘洋过海,将中华文明、信神修炼之道传给周边国家及人民, 实是对其人民最大善行及最好给予。
另外,求仙寻道,炼丹采药,为修炼养生的重要部分。很多道家门派中,服药吞丹,将体内废物、毒素排出体外,身轻体健,继之后续其它修炼步骤,乃修炼基理。只是后世,特别是近代之人,深受无神论之害,远离神灵,道德败坏,不光不信神敬天,反而痴笑古人。#
(未完待续)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转自 大纪元)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