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红遍上海滩,不断被知名歌星翻唱至今。“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这首歌有着诗一样的歌词,也唱出了人们自古借明月抒发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那么皎洁如水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为表达思念的寄托呢?《诗经》有一篇《月出》,说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大概是第一首对月怀人的诗歌了。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升起一轮明月,天各一方的人们都能共赏同一片月光。但是在漫漫长夜中,有情人心生幽怨,因为他彻夜难眠,不住地思念着远方的亲友。因为怜惜满地的月光,诗人熄灭了烛火;披上衣衫,又发觉更深露重,打湿了衣服。诗人为无法将美丽的月光,亲手捧去送给远方的故人而遗憾,只好期盼着快快进入梦乡,与故人相会。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因为这首诗的前两句太经典、太传神了。它就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境赏析
《望月怀远》,简洁的题目已经告诉人们这首诗的主题,通过眺望明月,思念远方亲人。这首诗也是以写月开端,由景入情,描绘了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海上生明月”,起句写景,辽阔的沧海与清远的明月相辉映,一个“生”字又把整个句子写活了,在悠远大气的意境中增添几分生动的气韵。第二句“天涯共此时”,诗歌从“望月”过渡到“怀远”,思念的情绪也不着痕迹地道出。
明月高高在上,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也是天各一方的人们,以此缓解相思之苦的慰藉吧。而在意境上,“天涯”二字承接了上句的高远气势,因而怀远相思之意并不是一味的哀怨,而是更加深沉开阔。首联用字无一雕饰,读来如同口语一般,但是别有一种高华圆融的大唐气象,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可以指多情的诗人,也可以指远方同样思念诗人的亲人;竟夕,也就是一整晚的意思。明月牵动着情思,有情人彻夜难眠,这夜晚也显得特别漫长,故而心生埋怨。在这整夜的月色中,无眠的人儿也没有一刻停止思念。这一联以“怨”字为中心,点明怀远的主题,诗人因想起远方亲人而难眠,进而怨遥夜、起相思,一系列心理动作缘情而自然流露,文字也如行云流水一般浑然流畅。
相思难眠之际,诗人只好起身,做些事情来排遣内心的幽思,于是有了下一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怜爱这满室轻柔的月华,便熄灭烛火,以便更好地欣赏它;这还不够,他又披上外衣走到庭园中,仰望明月,不知过了多久,才发觉露水沾湿了衣裳。表面上,这两句写的是诗人赏月,从室内到室外,追随明月的足迹,但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亲人的相思之意。因为明月的清辉最易引人思绪,而灭烛、披衣这两个动作,恰恰衬托出诗人此刻的孤独与落寞。而且他在庭园中,不知何时衣服沾满了露水,不正说明相思的程度之深与时间之长吗?
美好的月色,承载着诗人与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把眼前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人啊,可是这又怎么能实现呢?于是他在结尾深情地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既然无法送去月光,不如早早就寝吧,说不定我们还能在魂梦中相会,互诉衷肠。这两句诗化用晋人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又翻出“还寝梦佳期”的新意,把相思描写得意味悠长,余韵袅袅。
整首诗描写了月夜中思念亲友的经历,有景有情,意境缠绵却不伤感,语言自然而尽现风流,堪称唐人佳作。古人称赞这首诗“首二句领得妙”(《唐诗笺注》),“通篇全以骨力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是五律中《离骚》”(《五七言今体诗钞》),都是非常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