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品读唐诗】盛唐诗人遇见的...

【品读唐诗】盛唐诗人遇见的月光

394
盛唐诗人遇见的月光(图片来源:pixabay)

上世纪40年代,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红遍上海滩,不断被知名歌星翻唱至今。“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这首歌有着诗一样的歌词,也唱出了人们自古借明月抒发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那么皎洁如水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为表达思念的寄托呢?《诗经》有一篇《月出》,说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大概是第一首对月怀人的诗歌了。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升起一轮明月,天各一方的人们都能共赏同一片月光。但是在漫漫长夜中,有情人心生幽怨,因为他彻夜难眠,不住地思念着远方的亲友。因为怜惜满地的月光,诗人熄灭了烛火;披上衣衫,又发觉更深露重,打湿了衣服。诗人为无法将美丽的月光,亲手捧去送给远方的故人而遗憾,只好期盼着快快进入梦乡,与故人相会。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因为这首诗的前两句太经典、太传神了。它就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 袁耀 山水四条屏《扬州四景之春台明月》(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诗境赏析

《望月怀远》,简洁的题目已经告诉人们这首诗的主题,通过眺望明月,思念远方亲人。这首诗也是以写月开端,由景入情,描绘了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海上生明月”,起句写景,辽阔的沧海与清远的明月相辉映,一个“生”字又把整个句子写活了,在悠远大气的意境中增添几分生动的气韵。第二句“天涯共此时”,诗歌从“望月”过渡到“怀远”,思念的情绪也不着痕迹地道出。

明月高高在上,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也是天各一方的人们,以此缓解相思之苦的慰藉吧。而在意境上,“天涯”二字承接了上句的高远气势,因而怀远相思之意并不是一味的哀怨,而是更加深沉开阔。首联用字无一雕饰,读来如同口语一般,但是别有一种高华圆融的大唐气象,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可以指多情的诗人,也可以指远方同样思念诗人的亲人;竟夕,也就是一整晚的意思。明月牵动着情思,有情人彻夜难眠,这夜晚也显得特别漫长,故而心生埋怨。在这整夜的月色中,无眠的人儿也没有一刻停止思念。这一联以“怨”字为中心,点明怀远的主题,诗人因想起远方亲人而难眠,进而怨遥夜、起相思,一系列心理动作缘情而自然流露,文字也如行云流水一般浑然流畅。

相思难眠之际,诗人只好起身,做些事情来排遣内心的幽思,于是有了下一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怜爱这满室轻柔的月华,便熄灭烛火,以便更好地欣赏它;这还不够,他又披上外衣走到庭园中,仰望明月,不知过了多久,才发觉露水沾湿了衣裳。表面上,这两句写的是诗人赏月,从室内到室外,追随明月的足迹,但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亲人的相思之意。因为明月的清辉最易引人思绪,而灭烛、披衣这两个动作,恰恰衬托出诗人此刻的孤独与落寞。而且他在庭园中,不知何时衣服沾满了露水,不正说明相思的程度之深与时间之长吗?

美好的月色,承载着诗人与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把眼前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人啊,可是这又怎么能实现呢?于是他在结尾深情地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既然无法送去月光,不如早早就寝吧,说不定我们还能在魂梦中相会,互诉衷肠。这两句诗化用晋人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又翻出“还寝梦佳期”的新意,把相思描写得意味悠长,余韵袅袅。

整首诗描写了月夜中思念亲友的经历,有景有情,意境缠绵却不伤感,语言自然而尽现风流,堪称唐人佳作。古人称赞这首诗“首二句领得妙”(《唐诗笺注》),“通篇全以骨力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是五律中《离骚》”(《五七言今体诗钞》),都是非常高的评价。

张九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诗人背后的故事

《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传说是汉代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年幼时聪敏好学,七岁就会写文章,十三岁已经小有所成了。当地官员看了他的文章称赞:“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大作为。”二十多岁时,张九龄登进士第,开始了人生起起落落的仕途。

在京城做官时,他正直不阿,任人唯贤,致力于整顿吏治;回到家乡时,他又注重实务,不辞辛苦主持开通了大庾岭路,改善了南北交通状况。由于张九龄才德出众,他很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在五十五岁那年被封为宰相,成为皇帝身边的肱骨大臣,也成了唐朝唯一来自岭南的宰相。

成为宰相的张九龄,更加忠耿尽职,直谏敢言,为“开元之治”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盛唐贤相。同时他还具有远见卓识,早早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见到安禄山神态骄横,就预言:“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他。”后来安禄山在战场上战败,张九龄力谏,按律将其处斩,还苦劝玄宗:“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立刻处死他,以绝后患。”可惜玄宗还是赦免了他。

后来,因为张九龄反对重用李林甫、牛仙客等无才无德的小人,受到贬斥。他仅仅做了三年宰相就被调往荆州作长史,这首千古传诵的《望月怀远》就作于这一时期。

在贬谪期间,张九龄还能写出这么优美隽永的诗篇,而不见愤懑抑郁之情,这不仅缘于盛唐时代文人自信豁达的精神,也来自张九龄自身坦荡博大的胸怀与气度。史书中形容他“文雅”,是一位腹有诗书、仪容高雅的翩翩君子。张九龄的风度,给玄宗留下很深的印象。哪怕在他罢相期间,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风度和张九龄比怎么样?”因为生于曲江,张九龄的这种风雅气质被人们称赞为“曲江风度”。

在诗文方面,张九龄成就更高,尤其擅长作五言诗,有二十卷《曲江集》传世。除了《咏柳》《望月怀远》这样的名篇,他的其它诗作也具有雅正冲淡、婉转蕴藉的品格,同样备受后人称道,比如他有四首《感遇》,就同时收录在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之中。

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方面,张九龄都可称得上是“岭南第一人”了。他去世后,安史之乱也很快爆发了,他成了盛唐最后一位名相,被人追忆;而他笔下的明月光,也定格成盛唐别具一格的壮美画面,被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兰音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苏珊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