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欧洲历史名人系列】失聪的...

【欧洲历史名人系列】失聪的贝多芬完美呈现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1291
贝多芬雕像
贝多芬雕像(图片来源:piqsels)

(欧洲希望之声编辑综合)在华语界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诞生于1770年,其父亲及祖父都曾是宫廷中的乐师,音乐家庭的出身成为贝多芬日后成就的重要铺垫。贝多芬的天份在三岁时被祖父发现,但这位仁慈有才华的祖父却没机会指导他。父亲约翰很想贝多芬能像莫扎特一样成为乐坛的“神童”,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约翰有酗酒的习惯且脾气暴躁,所以贝多芬稍有弹错就是一顿毒打。可想而知,童年的贝多芬是受尽虐待的。

贝多芬的双亲,左侧为父亲约翰·范·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侧为母亲马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1746年至1787年)
贝多芬的双亲,左侧为父亲约翰·范·贝多芬(1740年至1792年),右侧为母亲马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1746年至1787年)(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由于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行说服了约翰,给贝多芬另请高明以进一步发掘其潜能。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法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察觉其弱点: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再来是同时代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扎特的作品。1782年,奈弗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贝多芬在1783年代表奈弗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巴哈、莫扎特是贝多芬无比崇敬的对象,贝多芬学习音乐创作的过程和他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跟他抄写巴哈的音乐总谱密切相关。贝多芬除了写作大量的宗教音乐外,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描写自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譬如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六交响曲《田园》、钢琴奏鸣曲《月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西方音乐的历史走向,同时也宣告贝多芬在价值取向上跟他前辈的不同。如果说,巴哈的音乐是人对上帝回归的努力,莫扎特是传达天使纯真的声音,那么,贝多芬的音乐乃是将神意更进一步落实于人世中,表达其对于万物苍生的悲悯和体恤。

年轻的贝多芬肖像,由Carl Traugott Riedel所绘(
年轻的贝多芬肖像,由Carl Traugott Riedel所绘(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贝多芬中年的时候患了恶性耳疾,对一位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伤害,但贝多芬没有被命运打倒,在这痛苦的折磨中反而淬炼了他的意志,启迪了他的灵魂,开启了另一扇智慧的大门,他懂得了聆听心灵的声音,即使他听不见声音,但他的心里边有音乐,有声音在他的心灵深处回响,这让他的音乐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开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

在贝多芬的生平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他在维也纳居住的时候,有位公爵,非常欣赏他演奏的音乐。于是公爵夫妇,把贝多芬接到宫廷里去住,在生活上很照顾他。

公爵家里应酬很多,但贝多芬认为这样很浪费时间,仍坚持自己的作息时间。他感谢公爵一家,对自己的关照,但不想放弃自己的生活原则。

有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批上流社会的客人,他们在酒足饭饱之后,公爵夫妇,请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段音乐,贝多芬很蔑视这些附庸风雅的权贵,于是委婉地拒绝了。公爵夫妇感觉很没面子。第二天,又去请他,贝多芬又拒绝了,并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毅然离开了公爵家。

贝多芬一回到自己家里,就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公爵,你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你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公爵现在(社会上)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认为自己的艺术,是造福于人类的。他曾经写道:“我的艺术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全人类的爱,所以他才有了如此巨大的突破。

贝多芬的肖像画
贝多芬的肖像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欢乐颂》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早在1792年,贝多芬22岁时就有把席勒的《欢乐颂》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1795年贝多芬草拟了这部交响曲最后乐章的主题,经过多年的探索,贝多芬决定破天荒地在交响中加入人声,用席勒的《欢乐颂》诗句,来表达他毕生的夙愿:歌颂英雄和美德,歌颂神的普世光耀。 这部交响乐思想深刻,结构广阔,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加入了人声的合唱,谱写了齐唱、合唱、四重唱和独唱。这些声乐曲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庄严神圣的色彩,气势辉煌。从酝酿到完成,倾尽了贝多芬几十年的心血,无数次尝试。前后琢磨30年,作品最终于1824年春完成,同年5月7日晚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演。

首演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激动人心的大合唱结束时,听众沸腾了,热烈地鼓掌、欢呼,相互拥抱。那时的贝多芬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他被人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贝多芬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升华后的理性指引下突破了古典主义时代交响曲的结构特征,将规模宏大的合唱声部引入作品当中。这首交响曲是历史上的创举,里头没有抒情或描写,而是纯粹的灵性音乐;主题就是人经过命运的艰苦磨砺,最终升华到了高尚的思想境界,展现出对人类超越种族、民族的爱,也将贝多芬悲天悯人的情怀发扬到极致。

杜莎夫人蜡像馆中的贝多芬蜡像
杜莎夫人蜡像馆中的贝多芬蜡像(图片来源:pixabay)

贝多芬在人间经历苦难,却以悲悯之心,俯视万物的精神,使他更贴近于那个时代,也是他被人尊为“乐圣”另一个原因。贝多芬曾经说过:“即使面对一位君主,也绝不出卖真理。”高尚的坚持与勇气,正是贝多芬其性灵与上天接触的交集,在贝多芬作品的乐段中,时时可以感受到这份高贵的勇气,人们可以听到平和、光明、崇高、神圣,不用言语就能感受“神的抚慰”,使困顿中的人从挫折中再度站起。

在影片《重现贝多芬》的片尾呈现了耳聋的贝多芬在他的学生的帮助下完美的演绎了他的第九交响曲 《欢乐颂》,在此分享和回顾那精彩的瞬间。

视频来源:youtube/lin liu

(欧洲希望之声编辑综合,转载请注明欧洲希望之声及链接)
责任编辑:静惜

点阅【《欧洲历史名人系列》全部文章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