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逆天而为痛悔迟 之二十五...

【逆天而为痛悔迟 之二十五】:荧惑守女逆天行,太后死、金匮盟

298
图25-1: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荧惑守女宿天象示意图。

第二十五章 荧惑守女逆天行,太后死、金匮盟

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也是当今热议的主题。但是,以往认识的天人合一,都是“地人合一”,是人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与天象的合一,前面我们一次次展现了天象与人间的精妙对应,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都对应在天象之中,所以天象是还原历史,展现未来的时空之门。
真实的历史与天象是相合的,伪史与天象是相背的,以谎圆谎,必露雌黄。侦破伪史,要从不合情理的异常着手,揭示真相。在这一篇,我们聚焦在961年的“荧惑守女”的天象之下,破解“金匮之盟”的千古疑案。

1. 荧惑守女,后宫死疾

图25-1: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荧惑守女宿天象示意图。
荧惑守女的天象,见上图,和荧惑守氐、荧惑守心一样,都是在地球视角上看,火星“顺行-留守-逆行-留守-再顺行”的运行过程[1],只是留守在二十八宿的女宿。
《乙巳占》中讲了荧惑守女的几种天象喻义:“火星进入女宿范围十天,王后死,布帛贵(笔者注:皇后一死,众人戴孝,布帛供不应求,贵。);或天子纳美女(笔者注:皇后倒楣,失宠);不是这样的情况,会有兵甲战事。火星守女宿,皇后有大病,或者宫中有火灾(笔者注:后宫倒楣)。火星逆行留守、近犯女宿,天子及大臣有忧,必有号令。[2]”
上面的王后、皇后,显然喻指后宫之主。在宋朝建国之初,后宫之主显然是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建隆二年(961年)荧惑逆行守女,应验在杜太后得病而死(9月7日)。这个号令,这个天子和最大的臣子(赵普)之忧,应验在金匮之盟上。

2. 杜太后,睿智强势的一家之主

《宋史》说宋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是家中的长女,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十五岁嫁给赵弘殷,治家严厉,处事果断。太祖陈桥兵变登基,和众臣一起拜见太后,太后面带忧愁,左右问太后怎么不高兴,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可难啊。在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道,才能尊贵,如果失控,就是求做百姓也得不到啊!”太祖上前对太后再次拜谢说:“谨受母后教诲。”[3]
可见太后居安思危的远见,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后聪明睿智有度量,曾经和太祖一起,参议决断国家大政方针。太后一直称赵普为赵书记(因为以前赵匡胤在军中为将时,赵普是他的掌书记),经常慰劳赵普说:‘赵书记可得尽心,我儿匡胤的阅历还不够啊。’太后特别偏爱赵光义,赵光义每次出去办事,太后都告诫他:‘必须和赵书记一同去才行。’并且规定好回来的时间,然后就看着太阳在日晷的光影,等着他回来。虽然没有对赵光义发过火,但是赵光义从不敢违背母命。”[4]
丈夫赵弘殷在外随周世宗征战,太后自己持家带一堆孩子,是一个治家有法,不怒自威的大家长。

3. 金匮之盟,千古疑争

浮出水面,过于迟缓?
金匮之盟,一直令后世困惑。它最早出现是在太祖意外暴亡、太宗没有遗诏自立的五年之后。当时开封府尹、齐王赵廷美“阴谋夺位”被秘密告发,还没公布,太宗招赵普来咨询处理办法。赵普当时只是回答说:“臣请陛下以机要部门来秘密观察他们的阴谋动向。”但是赵普退下去后,又秘密上奏他当年书写的太后遗嘱,叙述“金匮之盟”之事,太宗喜出望外,马上在宫中发现了藏着盟约的金匮,终于“找到了”即位凭证[5]!当时赵普已经被贬到外地8年多了[6],没几天恢复了赵普的相位。
篡改后的“单传约”
《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建隆二年(961年),太后得病,太祖侍疾不离左右。病危之时,太后叫来赵普口授遗嘱,让赵书记记录见证。
太后因问太祖:“你知道自己怎么得的天下吗?”
太祖哽咽不能回答,太后坚持再问,太祖说:“是因为父母积德之余庆。”
太后说:“不是。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子做了皇帝。如果周朝有年长之君,天下岂能为你所有?你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天下太大,百姓太多,国家能立年长之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哭着说:“不敢违命,遵母亲教导。”
太后回头看看赵普,说:“你把我的话记下来,不可违命。”赵普在记录下面写上“臣赵普书写”。藏在金匮之中,刻意嘱咐宫人掌管保存。[7]
这个版本的金匮之盟,被史学界称为“单传约”。因为是根据被宋太宗、宋真宗亲自把持篡改修补的国史而来的,太一厢情愿偏向宋太宗了,所以历来少有人信。
猜出来的“三传约”
但是,《宋史‧赵廷美传》又说:“有人说:杜太后和宋太祖的本意,是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再回传于太祖年长的儿子赵德昭。所以太宗登基后,就封廷美为开封府尹加齐王,仍称德昭为皇子。”[8]
这个版本,被学术界称为“三传约”。因为赵光义登基后逼死了赵德昭,诬陷贬死了赵廷美,很像在破坏“三传约”,所以,这个“三传约”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很多人认为这是当年正版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空穴来风?
还有一种不占主流的意见,认为金匮之盟是空穴来风,纯属虚构,是赵普巴结太宗、提供虚假即位凭证、求得荣华富贵的手段。如果真有这个凭证,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宋太宗的即位遗诏还造了个假的,后世揉进了《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因为太假,都没收录入《宋史‧太祖纪》、《宋史‧太宗纪》这些重要篇章,在《宋史‧凶礼》中浮现了半篇而已。可是金匮之盟,连个伪本都没有,全凭后人猜。
如果是赵普编造的,那么宋太宗就不可能在宫里找到“金匮之盟”。那他明知是假,却要顺坡下驴,硬是在宫中“发现”了盟约,却不敢暴露内容,就太可鄙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贯为宋太宗遮丑抹粉的司马光,又修饰出一个新版本。

4. 司马新版,刻意美颜

前面首次揭示过: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精心地为宋太宗弑君篡位掩饰,反而暴露了太宗是真凶。对于金匮之盟,司马光搞了个更新版,虽然和宋太宗篡改后的官方史料高度一致,但是改动了一个关键的细节,消除了上面说的太宗“顺坡下驴”的缺陷。
二弟有新意,单传已被弃
《涑水记闻》说:杜太后聪明有智度,曾经和太祖一起参决大政。病危之时,宋太祖侍奉不离左右。太后问他:“你自己知道怎么得的天下吗?”太祖说:“这都是父母积德的余庆。”太后笑了,说:“不是。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子做了皇帝。你万岁后,当按次序传位给二弟。这样你的儿子也就平安了。”太祖叩头哭道:“不敢违命,如母教诲!”太后于是召赵普来到病榻前,写下约定的誓书,赵普在最后署名:“臣普书。”藏在小金柜子里,嘱咐宫人秘密保存起来[9]。
请注意:司马光说的“二弟”与官方版不同,历史学家认为“二弟”是指两个弟弟,是赵光义、赵廷美,可见司马光也不信过分造假的“单传约”,认为该传位给两个弟弟。其实赵光义是三弟,因为赵匡胤还有大哥赵匡济,只是后来死了。
刻意美化,丑态大哗
《涑水记闻》接着就改版了,说:太宗即位后,赵普被卢多逊陷害,在河阳很担忧。太宗一天发现了金匮之盟,骤然醒悟,于是就派人急召赵普回来。赵普不知何事,很害怕,写信和家人告别才上路。走到京城就恢复了宰相职位[9]。
司马光这段编得“有鼻子有眼”,颇具“实际细节”。貌似洗白了太宗借谎编谎的嫌疑。但是,深入一看,就能看出太假了。且不说他和官方记录的事件日程矛盾(司马光不知道后人会效仿他,按日程把宋朝的历史整理出来),道理上也说不过去。如果赵普真写过那样的太后遗嘱,为什么太宗即位之初不拿出来?让太宗蒙受非法即位的汹汹之口?这是赵普的不忠。学术界都知道,在太祖一朝,赵普一直压制赵光义,是赵普徇私枉法倒台后,赵光义才被封为晋王的。太宗登基五年了,赵普还不主动说,如果太宗自己“不发现遗嘱”,赵普要隐瞒一辈子?太宗自己“发现”的,还能感激赵普?还给他官复宰相?以太宗睚眦必报、死不放过的个性,会感激赵普让自己背负一世骂名?
我们知道历史上“挖出”过很多祥瑞,谁发现的,就是谁造假的。司马光让宋太宗自己发现藏在宫中的金匮之盟,这和正史中记载的“宋真宗在宫中发现天书祥瑞”太一致了。丑态百出,舆论哗然,宋太宗成了大言不惭的谎言家了。司马光美化太宗的心太强了,炮制伪史本身就是逆天,美化的又是逆天大罪之人,这是史学家的逆天之笔。
金匮之盟,千年迷濛。而今大部分人认准“三传约”,但这并不能证明它就是真相。其实,“三传约”本身就是被蒙蔽的结果,同样是错的。
(未完,待续)
注释:
[1] 火星“顺行-留守-逆行-留守-再顺行”的运行过程,详情请参看上部的《第一章 荧惑守氐,贼臣谋逆》
[2]《乙巳占》:“荧惑入女中一旬,王后死,布帛贵,天子内美女。不然,兵甲起。火守女,皇后病疾,宫中有火灾。火留逆行犯守乘凌须女,天子及大臣有忧,必有号令。”
[3] 《宋史‧杜太后传》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后聪明有智度,尝与上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常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尤爱皇弟光义,然未尝假以颜色,光义每出,辄戒之曰:“必与赵书记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归,光义不敢违。”
[5]《长编‧卷二十二》: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师,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十七,981.10.17),以普为司徒、兼侍中。
“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此太宗盛德要语也。今正史乃削去,可不惜哉!今依实录具载圣语。
[6] 《长编‧卷十四》记载,宋太祖开宝六年八月二十三(973年9月22日),赵普因以权谋私被罢相,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
[7]《宋史‧杜太后传》: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8]《宋史‧赵廷美传》:“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9] 司马光,《涑水记闻》:昭宪太后聪明有智度,尝与太祖参决大政,及疾笃,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自署名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及太宗即位,赵普为卢多逊所谮,出守河阳,日夕忧不测。上一旦发金匮,得书,大寤,遂遣使急召之,普惶恐,为遣书与家人别而后行。既至,复为相。
作者:古金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