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耐烦”的父亲与“不耐烦”...

“耐烦”的父亲与“不耐烦”的儿子

427
“耐烦”的父亲与“不耐烦”的儿子。(图片来源:pixabay)

宁静的午后,阳光洒落在一座院落中。长椅上,一对父子并肩坐着。儿子,风华正茂,正在看报;父亲,垂暮之年,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父亲轻轻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

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接着还低头看报。

父亲望着麻雀,看着草丛中颤动的枝叶,若有所思,又问了声:“那是什么?”

儿子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有些不情愿:“爸,我刚才跟您说了,是只麻雀。”说完,抖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自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下,又停在不远处的草地上,父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

看着麻雀,父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

儿子合上报纸,显得不耐烦:“一只麻雀,爸爸,一只麻雀!”

紧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以注意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

然后,负气地转过身来,盯着父亲。

老人没有看儿子,依然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试探似的,又问了句:“那是什么?”

这下,儿子可被惹恼了。

他挥动手臂,带着愤怒,冲父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过了!那是一只麻雀!一只麻雀!难道听不懂吗?”

父亲站起来,不发一言,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里?”

父亲摆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里面。

“耐烦”的父亲与“不耐烦”的儿子。(图片来源:pixabay)

麻雀飞走了,午后的阳光依旧,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了口气。

过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手中拿着了一个笔记本。他坐下来翻到了一页,递给儿子,指着一段文字,说:“念!”

儿子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也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

儿子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不觉得烦,只想着我的儿子,真是可爱……

父亲的眼角渐渐展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年的那一幕。儿子读完,合上本子,羞愧万分,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身旁的父亲……

原来,父亲不是老了、糊涂了,而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的父与子,故意反复提问。

日记本中那个小儿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问爸爸“那是什么”,只顾低头看报,对于身边的父亲,不再依赖、关怀。

现在的他,被父亲问了四次就不耐烦,火冒三丈。

短短的故事,不过千字,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子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子女的爱,相差几许?这,值得每一个人去回味,去反思……!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美莲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