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为大明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位短短22年,国力达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60多国向明朝纳贡。朱棣死前留下一道圣旨,足足让明朝硬气了200年。清兵入关后,多尔衮看到这道圣旨也自叹不如,钦佩有加。
迁都北京 天子守边
朱棣登基后不久,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迁都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时期的封地,可以远离建文帝的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便于就近调动军队,方便指挥,可以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控制东北,并制天下。
同时,朱棣还把长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天子守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都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此后二百多年间,“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用北京控制北方边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国策。
此外,从风水上看,北京“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一个理想都城。而且在靖难之役时帮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为北方神,朱棣迁都北京,可以继续得到助力。
《明成祖实录》载,到永乐18年12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8350楹,自永乐15年6月兴工,至是成。”也就是说,北京城的宫殿、太庙、社稷坛、天坛等,规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壮丽,而事实正是如此。

北京城的双龙布局
现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即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横陈北京的中轴位置。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紫禁城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南京城成为留都。朱棣成为紫禁城里第一个主宰天下的皇帝,并在此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