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名不见经传 路易十四的中文...

名不见经传 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官黄嘉略

他是第一位居留法国传播汉文化的中国人,也是用法语编著汉语语法的第一人。 他对中国文化的宣传直接影响了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738
文史示意图,和本文无关。图为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耶稣会士沈福宗像,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二十三岁赴法

康熙十八年(1679年),黄嘉略出生于福建莆田县,祖父黄江卿曾任御史,巡视江南和山东两省。父亲生性善良,常接济穷人,后成为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嘉略七岁丧父,法国外方传道会教士李斐理收他为义子,李斐理为嘉略请了当地著名的儒师教授他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李斐理教黄嘉略学习拉丁文和天主教神学。

三年后,主教梁宏仁接替李斐理继续教授黄嘉略。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黄嘉略开始遍游中国各省,领略各地民俗民风。

法国画家杜普莱西斯(Jacques Vigouroux Duplessis)所绘《1686年泰国驻法使馆》(The 1686 Siamese embassy)中的主教梁宏仁像。(公有领域)

因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教徒尊孔子、敬祖先,法国的传教士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梁宏仁奉命到罗马汇报“中国礼仪之争”的情况。梁宏仁问黄嘉略是否愿意同往欧洲,黄嘉略喜不自胜。

时年2月17日,黄以梁的私人秘书身份,随梁从厦门登上一艘英国商船,途经伦敦、巴黎,历时八九个月转赴罗马。四年后(1706年),梁、黄二人自罗马返回巴黎,准备启程回中国。

不料,因梁宏仁的健康原因,中国之旅久久不能成行,黄嘉略也因此滞留法国。

皇家中文翻译官的巴黎生活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瓷器、丝绸远输欧洲,让西方人大开眼界。16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受中国影响,已出现丝绸基地,到了18世纪,法国刮起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工艺品受到贵族们的追捧青睐,神秘久远的中国文化也进入到法国文豪和思想家的视野中。

黄嘉略滞留巴黎一事,被法国王家学术总监比尼昂教士知晓,他将黄嘉略推荐给王室总管蓬夏特兰,建议他聘请黄嘉略教汉语,王室总管欣然首肯,并为黄争取到了一份年金。

对于这一过程,黄嘉略曾这样写道:“我游历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如今又致力于敝国(法国)各方面的研究。……我毫不费力地获得了他(蓬夏特兰)的信任,他渴望获知遥远国家里发生的一切。”

1711年,王室总管将黄嘉略推荐给了太阳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任命他为自己的中文翻译官,专门负责翻译中文信函、整理皇家图书馆里的中文书籍并翻译。一些天文学和中国经典著作章节的原文,都是他翻译的。同时,路易十四还下令要黄嘉略编写一部汉语语法及汉法词典。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公有领域)

为配合国王的命令,比尼昂教士特为黄嘉略配备了两名工作助手。黄嘉略由此跻身法国上流社会,他头戴礼帽,腰带配剑,与法国的名流和知识阶层结交,成为法国上层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1713年春天,黄嘉略与巴黎姑娘玛丽结婚。同年8月,义父梁宏仁教士病逝,黄嘉略一度身陷悲戚。皇宫职场和异域婚姻,没有想像的那样尊显与浪漫。虽贵为国王身边的翻译官,但薪水并不丰厚。

经济的拮据常常使新婚的金发妻子发无名火。受传统儒学影响与基督神学熏陶的黄嘉略,展现出了东方男人的柔情,他对妻子体贴入微,主动承担了一切家务,打扫房间、下厨烹饪、秘制果酱、洗涤衣物,他样样都会,他甚至还为妻子量体裁衣,做琐碎的针线活。

从此,能吃苦的“中国模范丈夫”的名声迅速在巴黎汉学界传开。黄嘉略的一位助手描述:“这位中国青年的处境足以让我们欧洲人绝望,但他始终温和、谦逊,心境比苦行僧更显平静,使我深为感动。……我由此体会到,游记中关于中国人的性格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两年后,体弱多病的妻子离世,留下了一个女儿。自此黄加略决意不再娶,专心工作,把所有时间用在了汉学研究与传播上。

孟德斯鸠的汉学启蒙教师

1713年,24岁的孟德斯鸠结识了黄嘉略,他频繁地拜访黄嘉略。黄嘉略向他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民俗,使孟德斯鸠对中国敬慕不已,激发了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研究。

孟德斯鸠将他与黄嘉略的谈话汇集成册,名为“关于中国问题与黄先生的对话”。1721年,孟德斯鸠创作的《波斯人信札》,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书中的主人公郁斯贝克,就是以黄嘉略为原型塑造的。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曾六次直接引用他们的谈话内容。

在黄嘉略的影响下,孟德斯鸠阅读了《中国贤哲孔子》等书籍。黄嘉略还向孟德斯鸠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讲到皇帝不时派员到各地选贤与能,儒学成为庶民进仕和官员为政的必修课。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这套制度有利于官员提高素质。后来,中国的科举制经孟德斯鸠的推举,成为法国公务员制度的最初源头。因黄嘉略的努力,孟德斯鸠成为与“伏尔泰”齐名的中国通。

孟德斯鸠画像。(公有领域)

黄嘉略还向孟德斯鸠介绍了中国的民俗礼仪,孟德斯鸠认识到,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礼仪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因。黄嘉略介绍,中国妇女的品行道德很高,因为她们从小遵循“三从四德”,因此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妇女的品行实在令人惊叹。

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 的“中国热”,使黄嘉略成为当时文人、学者崇拜的人物。黄嘉略不仅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还教会他们学习汉语,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后来法国成为欧洲汉学中心,与黄嘉略的贡献不无关系。

两百年来鲜为人知

1715年,路易十四大帝离世,1716年10月15日,长期咯血的黄嘉略病逝于寓所。临终前,他基本完成了《汉语语法》的编撰工作。

十八世纪末,法国爆发大革命,激进派所倡导的恐怖统治和暴力革命,成为日后共产主义思潮的源头,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法国的“中国热”因此冷却,黄嘉略也随之沉舟学界200年。

1965年,法国学者艾利塞夫‧普瓦勒在其博士论文《尼古拉‧弗雷莱》中,对黄嘉略在法国传播汉学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尼古拉‧弗雷莱即为当年黄嘉略的两个助手之一。

这篇博士论文使黄嘉略得到关注,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位中国译坛的先驱。如今,黄嘉略的遗稿收藏在法国的图书馆里。@*#

参考资料:

许明龙:《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黄嘉略》
宋向红:《论黄嘉略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影响》
耿昇:《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
岳峰等:《黄嘉略》

作者:宗家秀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