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梦溪笔谈》:活字印刷的发...

《梦溪笔谈》:活字印刷的发明

440
元朝王祯著作《农书》里所绘的印刷活字盘。(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十三岁考中进士。作过县令,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兼任过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他博学多才,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他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他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他还提出了用“十二气历”(纯粹的阳历)代替原来的历法(阴阳合历)的主张,这个历法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等等。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以笔记体裁形式完成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涵括了中国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全书分成十七类,计有:故事、神奇、异事、谚谑、杂志、人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议。

活字印刷的发明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活字印刷的出现比西方约早400年。以下是书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

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用胶泥刻印,每字一印,用火烧印,使其变得坚硬。排版时先准备一块铁板,板上铺一层由松香、蜡和纸灰混成的粘合剂,板周围用铁范框住,然后取所需的字排版,排满铁范后把铁板放在火上加热,待粘合剂稍微熔化,用一块木板按在字面上,使字面平齐,同时与铁板黏牢,即可印刷。如果只印三、二本,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如果印数上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板排好字进行印刷,另一板进行排字。第一板印完,第二板已排好字,这样交互使用,瞬息可完成。每一字皆有几个印,像常用的“之”、“也”等字,则有二十几个印,以备排版时遇到重复的字。活字厚薄如钱唇,不用时用纸贴上,每韵为一贴,贮存于木格之中。如果遇到事先没有准备的字,就随时刻字,以草火烧,瞬息可就,非常便捷。印刷完后取字的方法,是把印版拿到火上加热,使粘合剂熔化,把活字取下。因是泥字,不会被黏合剂沾污。

由上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可以看到,活字印刷的工艺简单,使用和保存方便,工效又高,它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翛然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