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时期到今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期间涌现出许多精英人物,灿烂得犹如星河。孟母教子的故事,能从精英济济的青史中脱颖而出,成为史上璀璨的教子之星,一直照亮了数千年。
今天,我们分享几则孟母教子故事,看一看她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孟子的。

孟母三迁 择邻而处
孟子小时候,他的住家附近有一片墓地。孩子们时常看到送葬、吊丧的人群。耳闻目睹得多了,渐渐地小孟子和伙伴们争相玩起送葬的游戏。孟母看在眼里,心里说道:“这不是我的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搬家到热闹的集市旁。
每天,人们在集市上吆喝叫卖,好不热闹。小孩子们都爱凑热闹,并且模仿能力超强。于是,小孟子和周围的孩子们玩起做买卖的游戏。他们学着街上的商贩吆喝叫卖,整日玩得不亦乐乎。孟母看到了,再次叹道,这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再次决定搬家。或许她觉得孩子还小,灌入太多的利益观念,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吧。
这一次,孟母带着小孟子迁居到“学宫”旁。学宫,是官方开设的高等学府,教育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学子们每天学习诗书、礼义、乐舞等等。小孟子天资聪颖,每天耳闻目睹,于是和小伙伴们玩起摆设礼器,学起揖让、进退的礼义,孟母看到了非常欣慰,终于为儿子找到了一处理想的住地。或许,她希望孩子能多学一些正统的诗书礼义,做人的道理,从小使他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以便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抵挡人生的风风雨雨。
孟母三迁,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今日看来并不过时。如今很多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竭尽心力选择学区房。想必与孟母三迁的道理异曲同工吧。

孟母守信 诚善不欺
有一天,小孟子看到东边的邻居正在杀猪,于是问母亲:“邻居为什么杀猪呢?”
孟母随口说到:“要给你吃肉啊。”但刚说完,她就后悔了,独自思量着:“我怀这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就不坐;肉割得不方正,我也不吃,他还在母胎时,我就开始教他做人要方方正正。现在他刚懂事,我却欺骗他,这不是教他不讲信义吗!”于是孟母去邻家买了一些猪肉,做成美味的佳肴给他吃,以示自己言而有信,不欺骗孩子。
断杼教子 勿废学业

孟子在成为天下名儒之前,和寻常的孩子一样,又淘气又顽皮。孟子入学后,学了一段时间就乏味了,开始跷课逃学。
有一天,本该是上学的时间,孟子早早地跷课回家了。孟母刚要织布,看到儿子回来了,于是关切地问他:“今天学得怎么样?”小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还和以前一样啊。”
孟子逃学,学校的课业也没有长进。于是孟母当着他的面,把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恐惧地问母亲:“您为什么这样做呢?”
孟母严肃地告诉他:“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割断织好的布一样。”一旦荒废学业,将来学无所成,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免做些辛苦的劳役。孟母告诉他,作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来,不是作小偷小贼,就是被抓去作苦役。
小孟子听后大吃一惊,从此再也不敢逃学了。或许,他真的明白了,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靠着一丝一线长期积累,才能织成完整的布帛。逃学就像断机杼,线一旦断了就无法织布;经常逃学,必会学无所成。从此,他发奋读书,从早到晚勤学不息。孟母没有愤怒地打骂儿子,只以实际的例子,让他从心里明白半途而废的后果。内心真的改善了,才能使他走得更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