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5月14日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馆成功举办第一届台湾原住民电影日之后, 第二届法国台湾原住民电影日将在9月20日9h30~20h,再度在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电影放映厅盛大举行。主题设定为«台湾原住民族祭仪的复振与挑战1936-2017»。
「台湾原住民电影日」是一项构筑在视觉人类学架构下的放映计画,目的在推动台法影像工作者与学者之间具有反思意义且开放的对话平台。这项计画预计放映一系列台湾原住民族社会改革与权利运动的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并邀请跨区域研究的影人与学者、专家(包括非洲、欧洲、亚洲、美洲、太平洋与澳洲等)进行多元观点的交会座谈,值得一提的是,本电影日中多数作品皆首次于法国公开放映。
不论在法国或台湾,这都是项开创的创举,首次透过影展形式,尝试回顾1930年代以来,二十多部由不同族裔导演所执导的原住民影像作品。而这项放映计画,特别聚焦在探索台湾原住民族的转型正义及历史记忆。
这项持续性的放映论坛计画是欧陆观众认识台湾原住民族知识体系与文化遗产的起点,同时地点选在布朗利码头博物馆是欧洲知名的非西方世界博物馆实在是难能可贵。
此次片单的历史时空横跨80年,首先以日治时代宫本延人拍摄的《巴斯达隘:1936年的赛夏祭典》呈现台湾最早期的民族志影像记录。接着以解严前后阶段,第一代汉族视觉人类学家胡台丽与电影人李道明共同执导的《矮人祭之歌》(1988),回顾赛夏族人面临时代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与认同矛盾。这两部赛夏族影片相隔50年,透过焦点导演胡台丽参与观察,反思赛夏族祭典的传承、变迁、展演与再现的状况。
其次,再由胡台丽导演拍摄的《让灵魂回家》(2012)一片,引导观众认识阿美族巫师祭仪,并透过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年轻人和Kakita’an家族向民族所博物馆要求文物返还事件的纪录,沉思「文物」归还的意义,以及当代博物馆与原住民族社群的关系。最后,我们也将透过阿美族祭师团成员巴奈‧母路老师与非原住民电影工作者杨钧凯导演共同合作拍摄而成纪录片《不得不上路》(2017),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透过内部观点,了解祭师的灵观、生命历程与日常点滴。
这是一次跨越80年的影像对话,将会充满各民族的相遇、思辨、交流与对话,这前所未见的影视飨宴, 内容更加丰富精采,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