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节气典故】芒种时节 青梅...

【节气典故】芒种时节 青梅煮酒饯花神

450
芒种一词,始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种时节,正是收麦养稻之时。(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2020年06月05日 12:58:18分太阳到达黄经75°,此时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它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时的稻子已经结实成“种”,而吐穗结实的稻子榖粒上会长出细芒,因此这个节气被称为“芒种”。

芒种一词始于《周礼‧地官司徒》稻人条:“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种时节,正是收麦养稻之时。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也被称为“忙种”,农民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唐朝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形象地表现了麦收时的农忙之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五月时节农人非常忙碌,妇女担着准备好的食物,儿童提着汤水,给仍在田中工作的男人送饭。

宋朝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曰:“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芒种时节,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育成的小螳螂破壳而出。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是捕蝉的高手。

二候鵙始鸣:鵙(音局),即伯劳鸟。伯劳鸟在五月中开始鸣叫,发出鵙鵙的声音,局促尖锐,引出酷暑,酷暑一到,就再无温情了。

三候反舌无声:《注疏》中说,反舌即蛤蟆,因其舌尖在里面所以称为“反舌”,一到芒种,就听不到蛤蟆叫了。也有说“反舌”是百舌鸟的,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到了芒种停止鸣叫。

芒种季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两个雅俗──“送花神”与“青梅煮酒”。

祭饯花神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百花亦然。芒种过后就是“夏至”了,天气变得炎热起来,各色花卉大都过了花季,花神就要离开。为了感谢百花给人间带来的美好,因此在花神即将离去之时要为他饯行。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素有百科全书之称,它对古时的民风民俗有着精细的描述。其中就有对芒种时节送花神的描写。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是为花神准备好上路的交通工具,如同用马匹拉动的轿子;而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是庄严而堂皇的仪仗。

“干旄旌幢”里的“干”,即上面写有“肃静”、“回避”的牌子,用于开道。“旄、旌”都是古代的旗子,“幢”则是如车盖的帷幔,用于遮挡阳光或风沙,这些都是皇帝出巡时的御用品。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时的豪华盛大场面。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历代文人墨客,皆有对花神的吟咏。明代唐寅在《江南送春》中说:“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

花神即传说中的“女夷”,《月令广义》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女夷,传说中掌万物生长之神,《淮南子‧天文》:“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

花神女夷,南岳夫人魏华存的弟子。《事物异名录‧神鬼部‧花神‧女夷》:“花神名,女夷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花神,又长养神,亦名女夷。”

公元334年,魏华存以83岁高龄辞世,传说她死后七天即被西王母派众仙接引升天。相传女夷后来也升天成仙,掌管天下名花,称为花神。

民间黄历二月二花朝节,人们会迎接花神,花朝节,也称“花神诞”“百花生日”“百花仙子节”。到了五月,百花渐趋凋零,人们多在芒种日为花神举行饯行仪式“送花神归位”,以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期盼来年早相迎。

青梅煮酒

花去果至,五六月间,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本草纲目‧果之一》记载:“梅,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日本医书《医心方》中记载“梅可断绝三毒”,三毒是指食物毒、水毒和血毒,梅子对治疗因食物中毒、中暑或者喝冷水导致的腹泻比较有效。

https://www.instagram.com/p/B5J8LfeBk8B/

芒种煮梅是自古至今的习俗,正月开花的梅树在这时刚好结出梅子,但是梅子太酸很难入口,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

另外一种就是“青梅煮酒”。说到“青梅煮酒”自然联想到“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曹操邀玄德(刘备)小亭一会,有如下描述:“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里的“青梅”和“煮酒”是两个不同美食,民俗专家认为宋朝之前大多是以“青梅”佐酒,“煮酒”是一种酒类的通称,经常与青梅搭配食用。苏轼的《赠岭上梅》上说:“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而谢逸在《望江南》中写道:“漫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

明清以来,宋代酿造“煮酒”的方式被慢慢遗忘,而“煮酒”转变为温酒之义。对“青梅煮酒”的定义和理解也就发生了明显的转移,成了“煮青梅下酒”“以青梅煮酒”或“煮青梅之酒”。如清朝吴绮的诗《和庞大家香奁琐事杂咏》:“煮得青梅同下酒,合欢花上画眉啼。”清朝顾舜年的《酷相思》:“手摘青梅将酒煮,更有甚闲情绪。”而清朝应宝时的《玉抱肚》:“恨青梅酒冷无人煮,恨青萍剑冷无人舞。”这里的青梅酒很像如今的梅子酒。

不论是青梅配酒,还是青梅酒,都是梅酸酒醇,相得益彰,用青梅醇酒祭饯花神,饮酒赋诗赞美花卉,真可谓雅事。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美莲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