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简化汉字“圣”包藏什么祸心...

简化汉字“圣”包藏什么祸心?

481
古代甲骨文、金文中“圣”字的写法和演变。(图片来源:大纪元制图)

中共以变异了的简体字,改造使用者的道德观念与人生价值,“妖魔化”人心!怎么说呢?那些代表好的文化义涵的文字,都被简化、变异了,如:聖賢─>圣贤,扭曲义涵,变异得“不像样了”;那些表述负面义涵的文字,像是盗贼魔鬼、妖魔鬼怪、土匪地痞……等等,却都被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

传统汉字简化后成了“残体”,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缺陷。这里撷取几字来瞅一瞅:

无草无木何生叶(葉),十口齐开长出来。
古怪圣(聖)人无口耳,垮在土上似叉烧。
拾贝堆土筑大坝(壩),难怪连年闹洪灾。
红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蕭”郎是“肖”郎。

中共这样“搞怪”简化汉字比比皆是。泪水潸潸中让人为中土的传统中华文化抱忧!让我们从古文字来还原一些汉字中的“圣贤本色”,识破中共的简体字如何“妖魔化”人心的企图。

本文首先来说说圣人的境界。

何为“聖”?

《易·乾卦》:“聖人作而万物睹。”

《书·洪范》:“睿作聖。”

《风俗通》:“聖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聖也。”

《孟子·尽心下》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聖。”

从以上的这些古籍的解释,可以得到答案。何谓“聖”?“聖”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对天底下的万事万物无事不通的人,他超凡入聖,具有大睿智可以教化天下的人。

古代怎么写的“聖”这个字

回顾一下早期甲骨文怎么写的“聖”这个字:一个“大耳朵”是“聖”人最大的特征,一个人具有大“耳”,耳立在一“口”和“人”的上边。

甲骨文“圣”字(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聖人的“大耳朵”被古人大大地强调了,表现什么意思呢?《风俗通》说:聖者“闻声知情”。天地间的声音那么多,聖人聪敏的耳朵要听什么呢?一个人已经达到超凡入聖的境界称为“聖人”,所以他耳朵听的不是凡界的语言,而是“神的指示”。聖人是“能听懂神的指示”的人间意见领袖,能给社会带来福利,就如《孟子》所传达的“聖”人的意义:“大而化之之谓聖”,聖人是超越凡人的层次,进入更高层境界的人。

金文“圣”字(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聖人敏锐的听力可以用来保命、用来猎取食物、用来听懂神的旨意;聖人的嘴巴可以传达神的旨意、可以和神灵沟通,依据神的旨意来教化生民,使得群众的行为合乎善良天意,谦卑自省合乎道德的要求,从而走在安全的路上。

西周晚期文字“圣”字人的下方加一横画表地平线。(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甲骨文的“聖”字传达了“人”的形象,到了西周晚期、战国早期金文时代,人的下方加上一横画代表地平线,明示人的谦卑;有的战国早期的金文,又在人的身躯旁加上一点作装饰,后来这小点又延长了,成了“聖”字下方类似壬的形状。

战国早期“圣”字,已经非常类似今天的正体“圣”字。(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简体字的“圣”人

那么在简体字中的圣人是怎样的人呢?它将“聖”简化成“圣”,第一印象就是“怪人无心”,怪模怪样。

再进一步细看这个“圣”字,上又下土,意即是“又土”的组合。“又”本是右“手”的象形字,略以三指示手形;“又土”表示在土地上大力劳动的人,没有心、也没有思想!也就是说中共不要聖人的聪明睿智,更不要说让聖人听神的旨意传天道、发挥教化社会人心的影响力,你聖人在共产社会,就不能有任何的思想,不能传播神传文化,要任凭中共摆弄、打击。一个简体“圣”字面展现了共产主义“无神论”邪说,以及其与天斗的邪灵本质。

“又”是右手之意。图为春秋中期秦公簋上的文字。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中共在历史上夺得政权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策划、煽动各种所谓的“运动”,“土改”打击地主、富农,接着镇反、三反、五反,剥夺各行各业社会精英的财富、资产和生存权。聪明才智之士尽被打入牛棚[1]、下放,进行所谓的“改造”、“滚一身泥巴,长一手老茧和革命虫”,实际上就是残酷的迫害。把人迫害死是它的目的,能活着不死的,人的尊严脊骨也被抽了,又何异于行尸走肉?![2]它不准许「聖聽」传神旨、传天意,它杀一儆百、千、万,从而达到它威吓、控制全民的目的。

反映到百年来中共历次运动对中国人的迫害,让社会精英失去道德风骨,失去圣贤、英雄本色。所谓的“改造”,实际就是剥夺生命的基本人权,长期的折磨摧残人的精神、肉体、心灵,毁坏生命尊严和风骨,硬要把读聖賢书的精英整成无以为生的“贱民”,从而颠倒传统道德价值,使众人离弃神的教导,违背天意,毁坏善良人性,灭绝人的生路活路。中共这样的魔鬼之心,在“圣”字上现形,昭然若现!

注释[1]:文革时期牛棚是指各单位(机关、团体、学校、工厂、村镇、街道)自行设立的拘禁该单位知识分子的地方。始于1966年夏天。
注释[2]:完整了解中共对中华民族、人民的迫害,请参考《大纪元时报》特刊:共产党百年真相 (PDF档) http://www.epochtimes.com/gb/17/3/6/n8879818.htm

 

 

作者:允嘉徽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美莲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