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专题 蒋介石教子 言传兼身教

蒋介石教子 言传兼身教

1027
1947年4月2日,蒋介石及夫人宋美龄与蒋经国家人在溪口家乡合影(中正纪念堂)。(钟元翻摄/大纪元)

【2021年02月27日】回忆父亲蒋介石的教诲,蒋经国曾以《易经》中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父亲蒋介石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细节,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丝毫懈怠和含糊。而蒋介石对儿子的教育,从《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家谕》所记录的家书中可见一斑。

1919年,蒋介石的老师顾清廉先生来到了上海。他对蒋介石说,蒋经国的天资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很爱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蒋介石亲自制定了课程。由于他常年在外为国奔波,无法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延请王欧声先生来教导。

蒋介石给蒋经国寄去了四本《说文解字》。在信中,他叮嘱蒋经国:“这本书每天能认识十个字,那么三年之内必然可以读完,日后一生将受用不尽。”还告诉他“读书总以烂熟为度”。

对于读书认字这一项,他要求蒋经国:“读书第一是要用心听讲,认识一个字,必须要知道这个字的涵义,不能读过就算完了。”

除了叮嘱学业,对于蒋经国平日的仪表和德育,蒋介石在信中叮嘱说,“说话走路,皆要稳重,不可轻浮。”“你在家里,对亲人要孝顺,对长辈要恭敬。走路不可轻佻,要着重脚踏实地。与同学相处要和睦,不可以互相打骂。”

1921年,蒋介石的母亲去世。安葬亡母后,蒋介石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谈起他的心念所想,以及对二个孩子的牵挂。蒋介石从十八岁立志投身革命,早已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惟独时常念及年迈的母亲。由于军务倥偬,他不能待在母亲身边,孝养亲恩。于是,每当战事面临决一死战之时,蒋介石必会托付好友,请对方向蒋母留下遗书,一旦不幸战死,遗书还可以聊解亲心于万一。

蒋母去世后,蒋介石对二个孩子说:“你们兄弟二人要相亲相爱,继承先人的志愿,以报答你们祖母的抚育深恩,也就可以代我慰藉母亲的在天之灵。”

1922年,蒋纬国六岁。蒋介石虽是他的养父,但是待他视若己出。对这个幼小的孩子,蒋介石在信中流露出满满的父爱,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民国十一年(1922年),蒋介石在桂林和孙中山先生等人度过了黄历新年。在桂林,蒋介石居住的八桂厅环境极为幽雅,当地过节的气氛也很热闹。

他在信中对蒋纬国说:“心里很想念家庭今天的乐趣,自叹不能在家里,和大家欢笑一堂,因而更加想念你的活泼神态,不能忘怀。又想起我的母亲逝世,不能再生,若我在家过年,可怜我的人又少了一个,喜欢你的人也少了一个。从此以后,我永世不能与我母亲在家享受过年的乐趣,而且永远不能见我母亲的面,尽一些孝心了。”想到这里,蒋介石心里深感悲伤,所以他希望蒋纬国在家里能好好的孝敬母亲,友爱哥哥,从少年时就树立起一个做人的模样。

蒋介石戎马倥偬,长年远离家乡,每当他收到孩子们的信件,看着孩子们歪歪扭扭的笔迹,对他“真是如获至宝”。他鼓励二个孩子多给他写信。他想多了解二个孩子在家里、在学校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解慰他冷寂的征途。蒋介石经常和儿子们通信,有意地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应如何写信,写信的格式等等。

蒋介石家书的内容,除了叮嘱儿子的学业和德育之外,他也会和孩子们畅想。有一回,蒋介石在信里给孩子们谈到骑马的事,他说很喜欢骑马,等他回家后,要给孩子们买匹小马,教他们骑马。他要给自己买匹大马,跟孩子们一起骑马游行。

有一天,蒋介石在大本营前的空地上,看见了别家的小孩子正在放风筝,他触景生情,想起了蒋经国去年(民国十年)在城里放风筝的事,于是在信里问他:“不晓得你今年在家有做风筝去放没有?”他从抽屉里找出两张贺年卡,一张是富贵花,一张是小孩游戏,其中有放风筝的图案,他把这些贺卡寄回去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玩得快乐。

蒋介石对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譬如提醒买书要和大人商定,“对师长要敬重,对同学要和气”。关于家中的账目及汇款一事,叫年方六岁的蒋纬国写信详细给父亲说一说。或清明节时,蒋介石在外不能亲自扫墓,就叮嘱两个孩子,到清明节时,托才火伯伯在祖母坟上多种几株树。蒋介石得知蒋经国流鼻血头晕,就叮嘱他看书一个小时,就要休息游戏十分钟。为了不让蒋经国总是低着头读书,就写信告诉他去买一个看书的书架子。如果上海买不到,就托人去做一个。看书和字帖都摆在架子上,头就不会老是低着,可以避免头晕、流鼻血这类情况的发生。蒋介石对孩子的教育,可谓细腻周到。

蒋经国小时候,书法不是很好。在1922年(民国十一年)8月4日的信件中,蒋介石提醒蒋经国平常多练习书法,让他每隔一天摹写一、二百字,才会使书法有所进步。有时候,蒋介石看到蒋经国的来信中有错字,他都会用红笔圈起来,回寄给儿子,让他改正。当他看到蒋经国的字体太小,就提醒他以后把字写得大一些,好看清楚笔画,“笔画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糊涂。写信的字,亦要像我写的一样大,不可太小”。

对孩子们的来信,蒋介石都会细心批阅,不仅纠错,还剖析错误原因。逐一批改后,再回寄给他们。比如1924年,蒋经国抄写的陈公的革命计划,以及相关的一篇事略,里面出现了多个错别字,比如把“请”字误写为“清”字。蒋介石回复信件,为蒋经国分析抄写错误的原因,提醒他若写字太潦草,不很留心会造成这种情况。蒋介石教诲蒋经国:“凡是抄写东西,必须先读一遍,领会其中的意思,然后再着手抄写。”“如果慌里慌张的,不管对错,只要抄完就算完事,那有什么益处!凡事总要认真实在,不可当作还债看待。”

在1924年5月30日的信件中,蒋介石为蒋经国引述了曾国藩的一句话。曾国藩说:“办事、读书、写字,皆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凡是做事,眼、心、口、手、耳,都要专注在一处,专心一志就能做好事情。无论读书,还是写字,都应将其当作办事来看。在这封信中,蒋介石谆谆教诲蒋经国,让他记在心里。在多封信件中,都提醒他看看《曾公家训》。

为了让孩子们提高英语阅读,蒋介石让蒋经国每个星期天,到商务印书馆买些英文小说、杂志阅读,并让他为弟弟蒋纬国订些儿童画报和儿童世界等杂志。

关于阅读古书,在蒋经国1925年去前苏联之前,蒋介石曾多次提醒过他。提醒他阅读《曾公家训》。如果要想做好文章,就“必须熟读孟子”。蒋经国幼年时曾读过《孟子》,但是出国回来后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于是蒋介石在信中告诉他阅读古文的办法,就是熟读和多读,“如果你能懂得四书的意义,又能读熟《左传》、《孟子》、《庄子》、《离骚》的菁华,那么以后写作文,就能自如了”。并说要想能记得住,以后不会忘记古文菁华,“每篇总要读三百遍”。

多年以后,蒋经国回忆道:“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国藩家书》,也甚为重视。”又说:“平常我写信去问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偶或因我报告身体有病,父亲回信就说是我没有好好地读《曾国藩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面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父亲又常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我读,书里不但有父亲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并且还将重要的地方用记录提示出来。”

蒋经国在俄罗斯待了十二年(1925年至1937年),当他回到中国后,已经二十七岁了。蒋介石先让他在家安心读书一年,专心研究国文,练习书法,同时研究中国农村事务的利弊。蒋经国在俄罗斯期间,曾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做苦工,身体状况也不佳。他回国后,蒋介石叮嘱他加强锻炼,尽可能在半年内使体格恢复强健。

由于蒋经国回国后中文书写显得生疏,蒋介石常常教诲他,在阅读古文上多下些功夫。他的要求是多读古文,先读得烂熟,然后每篇背上一百遍,可保文笔畅通;若能背诵百篇古文,并烂熟于胸中,则能成为文豪。甚至蒋经国回国五年后,蒋介石仍时常提醒蒋经国抽时间练习书法。平日多读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书牍与家书。还建议他从《古文观止》选二三十篇文章,熟读背诵,背到能够随时默记,这样有助于他提笔作文,左右逢源。

1939年,蒋经国已经是二个孩子的父亲了。蒋介石在家书中,仍会批改蒋经国书信的错误之处,特别郑重地告诉他:作事应当注重当地的实际工作,不必高调地对外宣传。蒋介石说蒋家的子弟愈是能够低调行事,隐藏不露,愈不会招人妒嫉和忌惮,这样也就越能为蒋家种福积德,报答祖先的福泽,也能为后世子孙多留些荫德。他希望蒋经国等人要知道这一点。

1942年,正是日本侵华时期,当时全中国举步维艰。在这一年的家书中,蒋介石特别叮嘱蒋经国,对于来到江西的亲友,不论亲疏远近,都应当妥善招待,使他们的衣食住用经费不致于困难。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蒋介石让蒋经国对亲友勿要节省费用,要同甘共苦。对于还在家乡的亲人,如果他们的生活困难,他叮嘱蒋经国应当想办法秘密接济,但行事应当谨慎,以免被敌人察觉,反而连累亲友。

多年以后,蒋经国回忆说:“父亲对于我们兄弟的教育,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不管在家、在外,都是经常来信指示我们写字、读书和做事、做人的道理。”

这些家书中,涵盖了蒋家父子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身在乱世,蒋介石对儿子的言传身教细致入微,兼济修身与学业,将中华传统最纯粹的做人之道,潜移默化地教给儿子。虽然他军务倥偬,戎马一生,但每封家书流露的慈父仁心,可谓教诲不尽,用心良苦。

(资料来源:《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卷三十五)
作者:章阁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翛然)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