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怀橘陆郎孝母至纯 临终预言...

怀橘陆郎孝母至纯 临终预言天下一统

471
明 仇英《二十四孝册.陆绩怀橘遗亲》(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2021年1月21日】《三国演义》中有写到一幕是诸葛亮到江东舌战群儒,在这群儒生中有一位是少年成名的陆绩,字公纪。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后被拜为太守,其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陆绩的父亲名叫陆康,是东汉末年的庐江太守。史载,陆康自幼孝顺父母、关爱兄弟,注重德行的修养。因为其品德广为人称道,时任太守的李肃推举其为孝廉。后来李肃出事被处斩,陆康挺身而出,为其收敛尸身并​​送回老家颍川安葬,还为其穿孝服守丧。

陆康的高义感动了时人,他又被推举为秀才,出任高成县令(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一带)。高成县因为地处偏远,所以治安不好,每户人家都备有弓弩。陆康到任后,清剿土匪,并以树立恩信的方法收服盗贼。当地百姓由此非常开心。

为了表彰其功绩,陆康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备受百姓称赞。其后又出任庐江太守。彼时袁术割据势力屯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最初,陆康和袁术尚能和平相处、互有来往。

在陆康的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的陆绩也事亲至孝。六岁那年,他在九江见到了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陆绩在怀中悄悄藏了三个橘子,但在走时施礼拜别时,橘子掉了出来。袁术调侃道:「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说:「我是想带回去让母亲尝尝。」

陆绩的孝行让袁术深以为奇。后人有诗云:「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报乳哺。」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怀橘遗亲」即出自于此。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

袁术调侃道:「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说:「我是想带回去让母亲尝尝。」图为元人画《四孝图》卷之怀橘。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然而,在怀橘宴仅仅一年后,陆袁两家开始交恶,起因是袁术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忠于汉室的陆康予以拒绝,袁术大怒,遂派遣部将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两年,城池最终陷落。之后一个多月,陆康就病逝了,终年七十岁。陆氏宗族上百口,近一半人死于艰苦的围城战和随后的饥荒。

皇帝怜悯陆康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而只有九岁的陆绩随宗族返回吴郡,继承了家主的位子,十三岁的堂侄陆逊协助他支撑门户。

陆绩虽然年少,但其「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颇有名气。他有两个「忘年交」,一位是以狂傲不羁、口无遮拦著称的虞翻;一位是荆州名士、后辅佐刘备的「凤雏」庞统。

其后,与袁术决裂的孙策、周瑜起兵,占领了江东,年少成名的陆绩也成为其座上客。一天,孙策邀请张昭、张纮、秦松等名士讨论天下形势,认为如今四海未定,须当用武治而平之。坐在最下首的陆绩却不认同,他大声说道:「昔日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如今大家讨论怀取之术却不重视道德,而一味尚武,陆绩虽然年少不懂事,但内心却深感不安。」陆绩之言,让张昭等人甚为惊异。

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即位,任命陆绩为奏曹掾。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派陆绩去偏远的郁林郡(今广西玉林)为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当时的广西气候酷热,环境恶劣,痢疾流行。陆绩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洁,而且养惜民力、轻徭薄赋,还积极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鼓励民众建房凿井,改善饮水条件,减少疫病传播,当地因此将所凿之井称为「陆公井」。

五代时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感念陆绩怀橘孝母之道,遂在井边栽橘一株,故陆公井又称「橘井」,而当地百姓更直接呼之为「怀橘井」。

陆绩鼓励民众建房凿井,改善饮水条件,减少疫病传播,当地因此将所凿之井称为「陆公井」。 (图片来源:pixabay)

公元217年,陆绩卸任,拟从海路返回吴郡。由于他为官清廉,随身物品除了几箱书籍,再无他物。船夫担心船吃水太轻,恐怕无法抵挡大风大浪,陆绩遂让船夫从岸上找来巨石压舱,这才顺利返航。

此事在郁林和吴郡皆传为佳话,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郁林石」或「廉石大埲」。后人还有诗赞曰: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

返回故乡后,本就意不在做官的陆绩专心做学问。他为《易经》作注,又借龙湫山夜观天象,作浑天图,皆传于世。可惜因劳累过度,不到两年,陆绩就英年早逝,终年仅三十二岁。

大概感觉到了去日无多,陆绩在去世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或者说也是预言:「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 ,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他虽然在江东为官十几年,但他仍视自己为汉家臣子,期待天下的一统。

而六十年后,西晋大军南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再现。 「星历算数无不该览」的陆绩就这样再次让后人惊叹。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陆绩》
《太平广记》出《传载》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苏珊)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