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红楼才女:香菱咏月

红楼才女:香菱咏月

579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香菱学诗前,贾宝玉等人成日叹息她“竟俗了”;香菱学诗后,被曹公赞为“慕雅女”。诗歌缘情而言志,以蕴藉空灵为美,是诗家精神境界的映射。善赋诗者,岂非独秉风情、独具慧心的雅士?

再看金陵十二钗的书册里,诗才高者皆是钗中上品,而香菱也凭其诗才,成为副册第一人。香菱细腻而聪慧,生于忧患之世,待人处事却能坚守着纯善专注的心性,或许是位天生的诗人。

自香菱借走了王维诗集,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诗歌,日夜不倦地研读。某日,她拜访黛玉,开始学诗的第二堂课。黛玉并不急于换杜诗,而是坐下来听听香菱近日对诗歌的领会。

只听香菱道,诗的好处口里说不出,心里却回味万千;有些句子看似不合常理,却给人入情入理的感受。几句话看似粗浅拗口,却博得黛玉赞许。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插画(公有领域)

诗语贵在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皆是古时诗论的精妙评价。这样一来,便是“诗无达诂”,对诗歌的解读全凭个人悟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若逐字逐句解读诗歌,只能割裂内在圆融的韵味。若放在内心把玩、品味,反而生出无穷的趣味与感悟,即“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香菱读的是诗画相生的王维诗,作品以即目所视之景入诗,却并非自然景色的简单再现,而是寄予诗家的独特感受。如此,诗之景物便可能有夸饰、虚拟等超常的描写,即“似乎无理”。然而人以诗心观自然之景,便会解读出多重境界;再读写景诗,脑海中一幅幅融入诗情的自然之景被唤醒,与诗歌刻画的意境产生共鸣,即“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再看香菱继续讲解三联王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说“直”字无理,“圆”字太俗,但心里却呈现出同样的情境,而且这两字竟再无替代之词。“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与“青”亦是无理,却给人强烈的冲击力,令她回味无穷。“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和“上”更是精妙,仿佛助她穿越时空,又见昔日之景。她读诗,能抓住诗眼,从诗景到实景,再上升为诗境,果然是“孺子可教矣”!

黛玉见香菱已得诗歌三昧,便给她出一道考题,以“月”为题作一首七律。

香菱一夜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很快地完成第一首诗歌《咏月诗》: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她先请同屋的宝钗点评,宝钗笑说诗歌不是这般做法,让她去请教黛玉。

黛玉看后说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与大观园诸位诗翁相较,这首诗的确失之浅白直露,用词上也是常见词汇堆砌。更重要的是,此诗是“无情之诗”,缺少诗人的情感或理想,几乎是为写而写。

但它作为香菱的第一首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黛玉点评意思有了,是说她掌握了作诗的基本格局和所咏之物的情境。只是她作为新人,手法尚显稚嫩青涩,每句不离月,生怕离了主题,便是被束缚了。

香菱默默退出,学诗之心却越发坚定。她索性不回房,在池边树下寻找灵感。她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这副浑然忘我的呆状让过往行人惊诧不已,待了解到她是为作诗而用功时,不禁纷纷感叹。

不多时,香菱的第二首诗也吟成了,自以为妙绝,兴冲冲去寻黛玉。旁人见了,也都好奇她的学习进度,相聚于潇湘馆观摩。

只听黛玉说:“自然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做。”原来第二首《咏月诗》是: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从整体看,第二首已进步许多,措词亦趋于文雅精致。香菱也跳出句句不离月的格局,通过刻画梅花,柳带烘托月夜之静美。“梦醒西楼”一句已有了诗人情感的投射,流露出丝丝淡淡的忧愁。

然而,此诗亦非上乘之作,玉盘、轻霜、西楼等词仍有堆砌、俗套之嫌,立意上也没有更深意蕴的表达,反而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之感,因而景与情没有达到自然的融合。

无怪宝钗也说,这首更像是吟“月色”,又道“诗从胡说来”,劝她不要灰心。

香菱听了二人点评,虽然扫兴,竟越发放不下作诗的念头。她在竹阶附近,挖心搜胆地,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其痴狂忘我之状更甚从前。

晚上回到卧房,她先是出神半晌,三更就寝时也不愿合眼,直到五更天才朦朦胧胧睡着。

黛玉有诗曰“无赖诗魔昏晓侵”,这不就是香菱苦志学诗的写照吗?黛玉因此成为大观园诗魁,或许这就是香菱学成诗艺的预示呢?果然她忽然道出一句梦话:“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吗?”

次日一早,众人听说香菱梦中得诗,都争着要看,只见第三首《咏月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只听众人皆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还说定要请她入社。香菱犹自不信,跑来问黛玉等人。

曹公虽然没有直写黛玉的评语,但在接下来的芦雪庵联诗中,香菱在王熙凤、李纨之后第三个出场,“入泥怜洁白”接下句“匝地惜琼瑶”,并出上句“有意荣枯草”。她又在行酒令时指出湘云的失误,说起宝玉、宝钗在古诗中的出处,令其心悦诚服。可知香菱的诗才已得大观园众人的肯定,不愧为十二钗副册第一人了。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再回看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句便已不凡,既是写月,也是写人。月光终究无法被云雾掩盖,而自己的才华也终有绽放的一天。下句用“娟”与“寒”描摹月的娟秀清寒,岂非其人洁净秀美的化身?除了首联直接写月,其余几联不着意写月,意境却句句与月相关,由于她在创造情境时融入身世凄寒之感,借咏月抒发离愁别恨之思,更传达出悲怆高远之感。

“一片砧敲”之句,描写月夜下妇人捣衣,声音回荡于天地间,烘托出一个清冷孤寂的夜晚;一个“白”字画出月明千里、照耀千家万户的广袤之境,有声有色。

下句继续以景写情,表现离人辗转反侧,尝尽无眠滋味,满怀的愁绪和心事早已在言外流出。秋江闻笛、美人倚栏,是诗歌常用的悲情意象,香菱化用的手法已经非常老道,与整体的诗境相融,将上一联传达的情感从宏观转为微观,具体到每位游子、思妇身上,刻画更为细腻。

最后香菱借嫦娥发问:为何人间这么多悲欢离合,何时才能永远团圆相守?尾联紧扣诗题,且婉致动人,更引顺着诗人的问题深入思索人生真谛。

众人评此诗“新巧有意趣”,绝非溢美之词。反观香菱身世,她是否也是在向神明发问:年纪轻轻的她已在人间饱经愁苦,如何才能脱离苦海,和真正的亲人团聚不离呢?

作者:柳笛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